举报/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部门

以产业创新为导向提升万盛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0 2024-10-18 10:47:48

10月12日召开的党工委(扩大)会议强调,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导向,推动提升地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关键要进一步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着力破解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

10月12日召开的党工委(扩大)会议强调,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导向,推动提升地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关键要进一步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着力破解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有机衔接、良性循环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效能整体提升,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市级高新区创建步伐,全力建设渝南黔北产业创新和人才集聚高地。

教育、科技、人才是推动万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万盛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资源核心动力。万盛如何撬动产业创新因素,不断提升地区创新体系效能?记者专访了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平山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

党工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陈永禄:

深化教育改革   培育创新人才

党工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陈永禄表示,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区教育局将紧紧围绕我区“231”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着力服务产业工人学历能力提升,推动区域内教育和经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紧扣产业需求,实现产教融合新发展。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等专项规划,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以一个或多个重点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组成,具备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等条件的专业集合,促进职教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有效拓宽职业教育适应性。

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鼓励职业学校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开展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班级与企业等形式的合作办学,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全方位联动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专业群课程规划,对接产业链发展急需的工作岗位技术模块,优化相关的课程设置,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筑牢质量防线,营造产教融合新生态。深化“三教”改革,落实“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要求,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探索符合本区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提升教育质量。引导企业强化一线员工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学历价值激励导向,提高产业工人主动参与学历能力提升的积极性。

强化部门联动,开创产教融合新局面。将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学历提升作为人才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区人才工作体系,对全区劳动者职业技能学历提升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强化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

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导向,推动提升地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我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区教育局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记者   袁治卫

区科技局科协党组书记、科技局局长谢枝棉:

推动“四链”融合效能整体提升   加快建设渝南黔北科技创新中心

当前,万盛正围绕“一城两区一地”目标定位,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渝南黔北科技创新中心。

区科技局科协党组书记、科技局局长谢枝棉表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效能整体提升,万盛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狠抓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全面摸排我区企业入库科企和申报高企资格条件,加强政策宣讲、指导服务,组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专项项目。建立健全企业培育服务机制,完善区领导服务联系机制,落实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全方位用好创新激励政策,强化资源整合、靠前服务,持续兑现万盛经开区创新激励资金,探索开展创新主体培育专项资金,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狠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范创新平台建设管理,依托园区、企业,着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创新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全力推动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培育;积极挖掘辖区科技企业,搭建与科研院所合作沟通桥梁,探索与科研院所合作奖励机制,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优化孵化载体空间布局,强化孵化载体特色服务,加强对万信科创企业孵化器、重庆市万盛工业园区创新服务中心、万盛老街扬帆众创空间、青年镇后河坝逐梦众创空间等4家孵化载体的指导服务。

狠抓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动员并组织辖区企业申报或承接国家、市级科技专项,全力争取市级引导区县科技发展专项、市级重点科技项目等上级资金。强化以商招商,探索飞地模式,加大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落地万盛。坚持以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为创新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构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网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全市“一区两群”、綦江—万盛协同发展和渝南黔北融合发展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鼓励院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狠抓科技创新生态培育。提高扶持精度,持续推进《创新激励办法》等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全力指导科技企业获得风险补偿基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的服务效能,不断开发科技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持续完善万盛科技人才库,优化区级创新创业人才评定标准,常态化开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育服务工作,落实补助资金,以良好的服务汇聚更多一流人才落户万盛。

狠抓科学普及宣传工作。打造示范科普阵地,抓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落地,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科普体系,争取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整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下乡、科普讲解大赛、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全国科普日等活动资源,打造1-2个具有万盛辨识度的科普品牌活动。通过科普展板、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短视频等方式,利用好各级媒体平台推送宣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信息,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记者   刘亚兰

平山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万春波:

聚力科技创新   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

平山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万春波介绍,近年来,平山园区坚持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快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强化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和新产品攻关研发,实现园区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全力构建“231”现代制造业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0余个,建成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8家,装备数控化率超70%,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40%,“专精特新”企业达12家;实现70余家企业与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外引资源合作;引进中国工程院潘复生、何季麟两位院士,成立全市首家新材料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新材料技术研发等16项合作;建成西部镁铝合金产品及材料研发中心、装备研发中心、实验及检测中心;研发出全球最大镁合金汽车压铸件,填补镁合金替代铝合金制造一体化大型结构件空白;研发出全国首款集成5G天线的车身玻璃和全球首款前装集成ETC前挡风玻璃等多款国际领先产品。

下一步,平山园区将从三方面聚力科技创新,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

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工业向“强”而攀。依托园区现有新能源、新材料、煤电化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基础,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延链、补链和强链,全力打造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的高峰地和“231”现代产业集聚的主阵地。

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向“新”而行。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制造等工程,加快形成支柱性、先导性产业,推动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引领园区工业转型发展。加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智慧制造等信息领域,主动培育和探索前沿化工新材料、高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大培育力度,助力企业向“质”图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覆盖行动,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层次,积极培育大中小融通发展的企业梯队,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项目,不断巩固提升园区专精特新企业覆盖率。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布局,努力在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支持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技术交流、成果应用、人才交流、技术共享等深层次合作关系。支持建设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活动率。深化科技创新协同,推动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等协同发展,深化技术创新中心的体系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切实提升新质生产力。

 记者   袁治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