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渝“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记得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学会背诵的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吧,虽然这首诗歌写得不够完美,但是让我觉得十分受用。想知道某一时刻最接近哪个节气
□白 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记得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学会背诵的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吧,虽然这首诗歌写得不够完美,但是让我觉得十分受用。想知道某一时刻最接近哪个节气,掐着手指唱一遍,一股清流沁人心脾,让我知道这一年已走过多少,还有多少日子。所以在书店看到《二十四节气志》这本书便被吸引,想读完一探究竟。
这是一本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的书籍。书中详细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和文化,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体验这个古老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追求自然境界的落脚点,依据四季轮回和时令气候、物候变化,便能寻找到一花一草等万物的无穷意味。
一年有多少天,似乎没有节气重要。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周而复始。由于节气与物候线条粗细适中,在表达人文情感方面,我们比西方人细腻,西方人只知春夏秋冬,而我们则在二十四节气中体会人间冷暖,知晓世间转换。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及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
我们感知时节规律的轨迹,很可能是从“立竿见影”开始的。从日影的变化,洞察太阳的“步履”,然后应和它的节拍。我特别喜欢老舍先生在其散文《小病》中的一段话:“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我们希望天气、气候是变而不猛的曲折,我们内心记录生活律动的方式,便是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人而言,节气,几乎是历法之外的历法,是岁时生活的句读和标点。
孔子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季节更迭,天气变化,草木枯荣,虫儿“坯户”又“启户”,鸟儿飞去又飞来,天可曾说过什么吗?天什么也没有说,一切似乎只是一种固化的往复。这,便是气候。但天气时常并不尊重气候,不按常理出牌。按照网友的话说,不是循环播放,而是随机播放。超出预期值和承载力,于是为患。
我们现在几乎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一是平常,二是时候。时候,可以理解为应时之候。就是该暖时暖,该冷时冷,该雨时雨,该晴时晴,在时间上遵循规律。平常,可以理解为平于往常。所谓常,便是一个定数,可视为气候平均值。雨量之多寡,天气之寒燠,一如往常。不要挑战极致,不要过于偏离气候平均值,在气象要素上遵循规律。
时光之蔚,岁月之美。二十四个节气,是光阴里的禅,一期一会,不虚度,不辜负。二十四个节气也如二十四首古诗词,一字一句辗转着,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谷雨,立夏,小满……随时光逆流而上,梦回唐宋,诗人背影飘逸如昨,跟随古人,看生生世世,看万水千山,看物候轮换,看倜傥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