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工委(扩大)会议强调,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城。我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关键要始终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断,聚焦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持续办好重点
党工委(扩大)会议强调,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城。我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关键要始终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断,聚焦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持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人民医院“三甲”医院创建,推动医药卫生领域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养老托育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万盛该如何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专访了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健康局负责人。
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文彬: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彰显民政担当作为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文彬表示,下一步,区民政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全市民政“13186”工作思路,锚定“坚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城”目标,积极推动构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政服务格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有力推进民政领域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社会救助、公民身后、婚育、残疾人服务和扶残助困“一件事一次办”,加强数字民政建设,强化部门协同、打破信息壁垒、畅通服务链条,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婚俗、殡葬等领域改革。
健全完善民政服务阵地。加快推进救助管理站、青山湖康养中心等在建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凤凰山陵园、凤凰山殡仪馆、精神卫生福利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按期投用救助服务联合体、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全面夯实民政服务基座。
促进社会救助精准高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基本生活救助提标、扩围、增效,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机制,守住不因救助不到位而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探索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机制,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弱济困。深入开展“精康融合行动”,有序推动“一园一品”特色服务实现镇街全覆盖。
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以全域养老为突破口,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市场,大力实施公建民营,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不断优化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老年人养老服务消费积极性。努力提升社区养老食堂持续经营能力,办好老年助餐服务实事。深化中心带站,提升社区和居家基本养老服务质量。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持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全力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工作,聚焦“一老一小”需求,不断优化“五社联动”服务项目,打造一批群众认可、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社工站点和品牌服务项目。
促进惠民殡葬提质增效。用好“活人墓”治理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活人墓”整治成果,持续规范殡葬服务机构管理,切实整治文明治丧区内违规治丧问题,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大力弘扬厚养薄葬、绿色文明殡葬新风尚。
促进优秀地名文化发展弘扬。持续开展地名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充分发挥地名信息在服务万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挖掘地名文化,组织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弘扬和传承优秀地名文化,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地名管理服务质量。
记者 戴 鑫
区人力社保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毅:
激发人社改革动力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人社事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在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使命。区人力社保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毅表示,今年以来,该局聚焦“用心用情保民生”,全力促进人力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9月底,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33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建成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养老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7%以上,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实现100%参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6%。
下一步,区人力社保局将聚焦五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万盛人力社保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更加公平的民生服务。
推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优化求职招聘服务,常态化开展招聘会,加压推动“渝职聘”就业工作,做好重点企业用工监测,保障辖区企业用工;建好零工就业载体,深入推进我区线上线下零工市场建设,扩大本地就业规模;提升技能培训质量,突出促就业目的和过程监管,强化培训规范建设;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持续开展“渝创渝新·聚力万盛”创业帮扶行动,及时举办现场教学和品牌打造交流活动,打造交流发展平台。
实现社保水平稳步提升。持续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精准扩面,药品网采率保持在全市规定范围内,积极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稳妥落地;实施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社会保险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疑点数据清理、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全覆盖巡查、重点业务专项审计“五项行动”,切实守护基金资金安全。
助推人才引育高地建设。做好人力资源行业服务管理,提升全区人力资源总规模;做好区第四届拔尖优秀骨干人才评选工作;持续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积极培育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入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认真落实青年人才“塔基”政策,激发高技能人才活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
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分析预判和疏导调解,稳妥处置人社领域各类信访案件;统筹化解劳资矛盾隐患,有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扎实开展根治欠薪“百日攻坚战”专项行动;积极推进“五老”劳动纠纷调解工作室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全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配合人社数字化改革,梳理、更新人社核心业务,找准人社服务存在的堵点、难点,拓展思路开展“一件事”谋划;着力加强行风建设,推动清廉人社班子、清廉人社科室、清廉人社窗口、清廉人社家风建设;深化与四川泸县、彭州及重庆开州的合作协议落实,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人社服务;持续加强“15+5”人社便民服务圈建设,与邮政公司、邮储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平山园区人力社保服务工作站建设,拓宽人社服务网络。
记者 曾 姚 通讯员 李思言
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维军:
探索“1234”改革路径 绘就民生“健康底色”
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维军表示,区卫生健康局将继续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紧盯“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目标,探索实施“1234”改革路径,构建起“急病要快、慢病要准、无病要防”的主动服务健康新格局,为民生提质,为健康加码,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具体而言,要坚持一个导向,引领卫健事业再上新台阶。坚持医疗“便民、惠民、利民”导向,优化管理,深化智慧平台建设,实化区域“检验、影像、心电、病理、供应”五大中心建设,着力构建“675”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同时,积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建立健康优先发展的规划机制,不断完善健康支撑环境,促进健康社会共治、全民共享。
强化两个赋能,激活医疗改革发展新动力。突出人才赋能,注重“固本培元”,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好“筑巢引凤”和自主培养道路;建立“候鸟卫生人才”信息库,成立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引进一批高端医学人才;探索推行区域内卫生人才统一调配、统筹使用,培育一批优秀卫生人才。突出数字赋能,全力推进公立医院HRP建设和SPD建设,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规范建设“一人一码一档”全生命周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做好“渝康健”便民应用,积极推广预约挂号、在线签约、区级医院报告查询及结果互认。
建强三个板块,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建强区级板块,发挥区级公立医院在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等级创建为抓手,多方面着力优化区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公立医院内涵建设,带动域内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建强镇街板块,深入开展“党建联建·精医强院”专项行动,通过结对共建实现优势互补,深化“县聘乡用”改革,促进人才、资源“双下沉”,激发基层“发展新动能”;发挥南桐镇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区域基层卫生资源的集合效应,拓展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建强村社板块,以强基工程为重点,探索“乡聘村用”制度,持续健全完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推动乡村医生执业医师化。
做优四个结合,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新效能。做优中西医结合,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广中医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文化“五进”活动,创新中医药文化夜市、康养集市等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做优医防结合,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卫生应急救护,推进三级四类急救体系建设,巩固“城区10分钟”应急救援圈,推动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农村30分钟”应急救援圈。做优医养育结合,打造“医养育”服务综合体,推动婴幼儿托育照护指导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区、镇、村三级“1+9+N”医养互嵌中医康养服务体系,优化“智能穿戴设备+互联网大数据”居家服务模式,利用黑山谷运动医院资源、地理优势推进“医、养、游”一体协调发展。做优医研结合,聚力“专科领航”,提升创新实践基地整体科研实力,构建“综合医院攻重点、专科医院攻优势、基层医院攻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聚力“技术攻关”,围绕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多学科诊疗、无痛诊疗、整体护理等新型服务模式。
记者 曾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