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 露 通讯员 陈 露点开“仕亨鸵鸟养殖基地”,范志亨的抖音账号迎接你的是一条置顶视频——镜头里,他摆出夸张的搞怪姿势给鸵鸟喂食,配上欢快的背景音乐,让视频收获了上千个点赞。评论区里,一条留言让人会
记者 叶 露 通讯员 陈 露
点开“仕亨鸵鸟养殖基地”,范志亨的抖音账号迎接你的是一条置顶视频——镜头里,他摆出夸张的搞怪姿势给鸵鸟喂食,配上欢快的背景音乐,让视频收获了上千个点赞。
评论区里,一条留言让人会心一笑:“真拼啊。”
而在万盛,这种“拼劲”可不稀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万盛人把手机当作“新农具”,拍视频、搞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约有300名农民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助推电子商务交易额再创新高。今年以来,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完成23.41亿元,同比增长8.6%;网络零售额4.21亿元,同比增长11%。
直播带货,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那么,直播卖货效果如何?光靠直播卖货就足够了吗?如何从“一场直播”走向“长效机制”?记者探访了我区电商直播的现状。
直播火热 土货“变身”网红
“这只鸵鸟是我亲手养大的,看看,它还会卖萌呢!”范志亨笑着指向屏幕中的鸵鸟,拿着饲料挥了挥,鸵鸟一边啃食,一边做出滑稽的动作,直播间里立刻弹出“笑脸”表情包,似乎能听见粉丝们的笑声。
范志亨,抖音上的“小网红”,凭借幽默的直播风格,吸引了数万粉丝。他展示的不只是鸵鸟的可爱,还把自家养殖的鸵鸟肉、蛋等产品推销得火热。回想创业初期的失败,他不禁自嘲:“养的第一批鸵鸟全军覆没,差点裤衩都赔掉。”但2022年开始的直播,给他打开了另一片天地——如今带货收入已突破600万元。
“鸵鸟卖得好,我一个人养不过来,发动村民一起养。我收购,再通过直播售卖,双赢!”他说,回家乡创业的初衷就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如今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在青年镇红槽坊酒业的发酵车间里,钱爰竹通过直播向粉丝推介黑山谷酒。与范志亨不同,钱爰竹的直播更带有文艺气息。她身穿旗袍、仪态优雅,娓娓道来黑山谷酒的酿造工艺和背后的乡土故事,仿佛带着观众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
不仅年轻人,传统企业也加入了这场直播的热潮。重庆冠磊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周文学曾对直播电商持怀疑态度,但随着直播带货的火爆,他决定组建电商团队。如今,线上销量逐渐增长,他的心态也从不安变为自信。“我们算是赶上了时代的潮流,找到了属于我们的新赛道。”
这些“新农人”中,有的从城市归来,有的土生土长,怀揣对家乡和农业的热爱,希望以新理念与新技术,成为网红经济的重要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我们希望通过直播,把万盛的好物销到四方。”范志亨如是说。
“村播”崛起 机遇与挑战并行
近年来,万盛“村播”群体迅速成长,黑山猕猴桃、五和黄花梨、九锅箐腊肉等地道特产借助手机直播,纷纷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农村电商让农民看到了转型的机会,但现实中,技术壁垒和资源短缺也让许多传统农民望而却步。
犹超是万盛最早的鸵鸟养殖户之一,原本依赖线下渠道,但市场渐变,他的销路逐渐萎缩。他尝试走进直播间,却发现“门槛”远比想象中高得多。“有了拍摄设备,也开始直播了,可平台资源和粉丝积累跟不上,效果还是不理想。”他叹道,话里透出几分无奈。
货源不稳、季节性波动——这些硬挑战“新农人”们并不陌生。罗昭平去年开始通过直播卖腊肉、土鸡等土特产品,虽然积累了不少固定客流,但提到同质化竞争,他仍掩不住担忧:“做这类产品的越来越多,价格、宣传大家都在拼,想脱颖而出太难了。”
即便像范志亨这样直播带货做得较成功的“新农人”,也深感市场的激烈竞争。“现在做乡村做直播光靠平台流量和价格优势已经不行了。怎么留住粉丝,怎么保持他们的关注,都必须认真考虑。”范志亨谨慎地说道。
区商务局一名从事电商工作多年的负责人表示,电商直播的门槛较低,几乎每个人都能成为主播,但成功者寥寥。“要通过直播卖货,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他表示,“比如,明确产品的卖点,精准锁定消费群体。同时,如何吸引粉丝、保持互动,也是一个技巧。单纯依靠流量难以维持长久,直播的核心在于长期运营。”
该负责人提到,为了帮助新农人走得更远,区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致力于通过本地食品产业、现代农业基础和农文旅资源,在保姆式的扶持、体系化发展和链条化推动上发力,培养优质新农人,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
技能加持 新模式助力农货“出圈”
“我以前对直播带货了解非常有限,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技巧。”在2024年区商务局的农村电商培训班上,果农张果强的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我想掌握这项技术,成为一个既懂网络又能带货的农村直播电商人。”
张果强的心声代表了许多新农人。为帮助更多农民迈入电商直播的大门,区商务局积极打造“村播”人才库,从短视频制作到直播互动,一课一练,丰富的课程不仅带来知识,更让学员多了几分信心和希望。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站在镜头前,讲述乡村故事,也带火了本地好物。
周文学回忆起组建直播团队时的困境,充满感慨:“一开始我们对直播带货完全不懂,是区商务局手把手教我们‘开号’、宣传、包装产品,从零开始做到了线上。”他坦言,虽然过程充满了探索与试错,但公司在直播领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中端品质路线,在广阔的市场中打开了新销路。
同时,区里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销售和物流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还为他们拓宽了销售渠道。
数据显示,全区已有超过300名农民通过抖音、淘宝平台进行直播带货,累计销售额破亿元。“直播让我们走得更远,看到的不只是销量,还有希望。”这是许多“新农人”的心声,也见证着万盛乡村发展的突破。
但面对激烈的竞争,新农人主播如何保持流量、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传统农人又如何在直播蓝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直播带货的路,既漫长又充满希望,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