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土空间包含城市、农业、生态和其它4种类型,总量不变、此消彼长。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以外延扩张为主,导致农业和生态空间减损,城市内部存在荒废、闲置、利用率低等未充分利用土地的情形,不符合加强生
我国国土空间包含城市、农业、生态和其它4种类型,总量不变、此消彼长。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以外延扩张为主,导致农业和生态空间减损,城市内部存在荒废、闲置、利用率低等未充分利用土地的情形,不符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原则。近年来,万盛认真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政策,促进城市发展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推进闲置资产的高效盘活,加快景城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区、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带动先导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旅游目的地。
内涵式发展途径之一是城市更新,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效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綦万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和万盛旅游“三次创业”目标任务,以城市更新为抓手,谋划旧城活化与全域旅游结合发展,实现优化城市更新路径、提升全域旅游实施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目标。
研究内容
(一)旧城活化问题总结
服务功能不完善,“舞台漏洞”——基础设施匮乏,环境品质不高。交通混乱,街巷空间狭窄,车辆无序停放,人车混行;公共空间形式功能单一,绿化零星不成片;缺乏无障碍设施、夜间灯光、标识系统等;裸露设备管线存在安全隐患。
文化风貌不协调,“脱妆花妆”——街道界面混乱,文化风貌特色不足。新旧建筑风格不协调,现有风貌无法展示万盛精神。
人口结构单一,“主角虚位”——老龄化严重,留客度低。缺少年轻住户,社区共识低下,旅居人口往郊区单向流动,街区生活参与少。
管理机制不完善,“场控缺位”——相应管理措施、法律法规不完善。部分房屋产权复杂,部分街区缺乏必要的物业管理和定期修缮维护,甚至“脱管、失管、弃管”。
(二)全域旅游问题总结
旅游核心产品不突出,对外影响力较弱。自然风光和避暑度假为主要出游目的,且旅游客群主要依赖重庆本地居民。
缺乏二次消费场景,消费水平总体较低。缺少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带动性不强。缺少五星级酒店、高级饭店、体验场馆等二次消费场景,游客多选择农家乐和旅馆,消费低。
目的地集中城郊,对城区经济带动小。城区特色塑造弱,留客机制和吸引力较差;自驾方式、远郊体验,对城区经济带动小。
启示思考总结
(一)焕新生活空间,打造景观万盛——从需求侧出发,创造高品质生活。
以人为本,推动社区共治共建。将居民的需求摆在首要位置解决、秩序放在紧要位置维护、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参与放在必要位置满足,让居民都成为片区发展“见证者”和“讲述者”。
全龄街区,创建“适老化”和“儿童友好型”街区乐园。提升基础设施,生活场景景观化,促进就地养老和积极老龄化,变“老有所养”为“老有所享”;成立居民自治工会、街区食堂、养老服务站等,促进“轻老”群体再就业,以老养老、以老带小,变“老有所养”为“老有所为”;融入科普教育,成长空间景观化。
规范管理,保留约定俗成的“原始”功能。保留街区市集、社区菜园、跳蚤市场、街头小吃等原始功能,划定区域、约定时段、美化装置、统一管理,提供“原汁原味”万盛生活沉浸体验场。
空间营造,重塑安全的社区与和谐邻里。注重安全性和隐私性,探索适应现代管理、契合整体风貌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构建合院式生活单元、高篱花墙式围栏等,管控系统景观化。
(二)多维度缝合城市,打造共享万盛——从供给侧出发,推动景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缝合存量与增量,盘活闲置资产。优先活化存量用地,与增量空间协同规划、统筹配置。利用万盛废弃煤矿、电厂、铁路等工业遗址,以功能补充、燃点增强、场域拓展等方式链接周边场地,形成多个“一站式”消费场景,吸引年轻人才聚居、丰富业态聚集、雄厚资本聚合。
缝合城区与度假区,实现城市价值再提升。做优旅游城市整体风貌,拓展旅游二次消费场景,提振城区经济。利用废弃铁轨和公交系统构建观光火车环城线路、增设旅游专线;打造贯通城区、度假区的景观大道,沿途设置观景平台、休息区,形成独特旅游体验线路;提升城区公共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封面、枢纽集散、文化传播、配套保障等作用。
缝合社区,创建开放共享的生活空间。在适宜区域推行“街区制”,营造空间互通、资源共享、复合多元的公共空间;街区路网系统融入城市道路体系,缓解道路拥堵;绿地系统由绿廊链接,改善城市绿斑碎片化;景观构筑物、游憩设施、道路、花园等公共活动场地为城市居民共享。
(三)增强文化属性,打造文化万盛——讲好万盛故事。
定位核心文化、辐射繁星文化,编织万盛独有的“文化银河”。深度梳理运动康养、工矿、孝善、溱州、红苗、金桥吹打等文化精神内核,构建“1个核心+N个繁星”文化旅游格局,塑造具有独特辨识度、情感浓缩力的主题IP形象与专属故事线,提升营销和传播效能。
立体流线,故事场景具象化,生活和体验兼容并包。划分生活流线和体验流线,搭建有效融合、有机分离的立体流线系统。依托运动康养核心文化打造故事线串联各片区,同时保障居民和游客的生活便利、选择多样、体验多元,强化景区景点互联互通,推动文化传承、生活便利、时代发展三驾马车共同行进。
“五个保留,两个打破”,助力沉浸式文化场景打造。保留原始建筑与公共场所,保留古树文物,保留地道摊贩、店面,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打破传统“博物馆式”的框架禁锢,将历史痕迹融入体验场景;打破固有印象,结合时代潮流和新兴技术,创新文化表达形式,营造“人在画中游”沉浸式体验。
加强研发,拓展旅游二次消费场景。开发特色文化体验项目,例如煤矿文化体验、苗族文化体验、金桥吹打演出、趣味农耕体验等项目,结合周边产品包装传播,深度输出万盛文化,提升知名度。
跨界合作,推动故事线“常热化”。利用万盛IP联名活动,产生1+1>2合作共赢良性循环。例如利用首店势能刷新城市热点,推动打卡推广自循环;强化产业联合,通过三维雕塑、衍生品研发、艺术活动联名等强化IP表达;通过节日策划、联名赛事、动漫展览、影视和文学作品等,形成“破圈合作,跨界交流”活跃常态。
(四)创新运作模式,打造智慧万盛——端好城市更新项目运作的“水平仪”。
定制化运营。加强政企沟通,吸引投资;协调供需关系,定制化运作模式;保障收益与融资平衡,提振社会信心。
数字化参与。引入数字技术创建智慧万盛。例如研发通行手环、智慧导视、大数据监控、“碳中和”积分系统等,构建万盛运动康养生活圈。
常态化监管。完善保障监管机制,营造有政策、有人才、有资金,有心规划、有效落实、有声反馈、有力提升的良好环境。
(作者:甄玉君 杨 念 甘玲俐 兰川坤 沈 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