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定位:“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城市更新离不开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定位:“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城市更新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内在推力,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更新的外在张力,二者统一于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万盛文化强区建设的资源基础与特性
一、万盛文化强区建设的资源基础
(一)文化资源体系。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39处。万盛博物馆收藏有各类藏品60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全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9项。此外,还有凝聚形成的“工矿文化”“孝善文化”“运动康养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区现有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各1个;有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4个,构建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文化文艺创作体系。近年来,推出了舞台艺术作品100余部,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共600余件,荣获近40个奖项。挖掘创作推出歌曲《幸福苗山》、器乐表演《龙门阵·幸福生活》、舞蹈《红苗舂米舞》、油画《矿工》等充分彰显万盛特色文化作品。
二、万盛文化的特性
(一)万盛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唐代溱州、宋代荣懿寨是万盛文化的早期形态;民国南桐煤矿建设、抗战军工发展是万盛城市文化的近代形态;“三线”建设、工矿发展是万盛文化的现代形态;工业转型、文旅融合、运动康养等是万盛文化的新时期形态。能够反映历史时期以来万盛城市发展的轨迹,是建设文化强区的内在逻辑。
(二)万盛文化建设具有多元的立体性。万盛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轨迹决定了其具有多元性,僰僚故地、唐宋溱州、明清移民、南桐煤矿、三线军工、转型之城,每个时期的文化既有独特性,更有多元性,构成了丰富立体的万盛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区的现代形象。
(三)万盛文化建设具有普惠的共享性。万盛老街、溱州楼等建筑形态;“周孝子”、刘子如浮雕等特色文化景观小品广布万盛城区,更加物相化的表现了万盛文化底蕴,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优化,让公众能方便快捷的享受文化服务。不断推出的体现万盛文化元素的各类文化文艺作品,是建设文化强区的外在动力。
文化强区建设助力城市更新策略
一、环境改善的城市更新之路
(一)文化与万盛传统工业相结合。将东林煤矿、南桐煤矿等城市工业建筑遗迹进行景观化改造,通过对这些工业建筑的外部立面与材质、内部结构、功能和装饰的改造,重塑万盛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盘活城区及其周边工业用地,打造城市文化景观公园,为举办大型城市文化活动提供大场景、大环境,提升万盛在城市更新中的环境人文品质与文化内涵。
(二)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通过建筑风格、街区故事、雕塑群、浮雕墙、诗歌碑栏、地名释义牌、实物模型等方式,将城市的历史鲜明地展示出来,让独具历史魅力的人文风采和城市精神彰显于当下,传之于后世,如已经深入人心的万盛老街“周孝子”雕像、子如广场刘子如浮雕等,引发公众对万盛城市历史的共鸣,从而增强社区建筑与公共的亲密感。
二、文化普惠的城市更新之路
(一)文化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提档升级万盛博物馆、万盛图书馆、万盛文化馆、溱州楼、镇街文化中心等重点。升级万盛文体中心、城区健身步道、骑行系统等城市体育运动基础设施,针对全区老龄化发展趋势,重点在新田路片区、江山城片区、塔山片区等重点区域布局适合老龄群体的运动健身设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对外整体文化形象与价值。
(二)文化促进城市社区发展。吸收万盛历史文化元素和不同区域建筑形态特质,保留和传承社区建筑文化特征,如新田路片区建筑改造,应当以万盛城区发源地为定位,采用20世纪70—80年代建筑风格,最大程度还原和记录万盛城区历史风貌,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构筑城市对外整体文化形象。
(三)文化促进城市公众人文关怀。在万盛文化宣传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服务组织、文化艺术协会、民间团体、地方文化艺术家的作用,扩大城市公众参与的渠道和范围;将城市文化培训和实践融入万盛中小学基础教育和老年群体教育中,从而提升城市公众文化参与度,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
三、产业兴旺的城市更新之路
(一)文化融合新兴产业。万盛文化建设可以以“工矿文化、孝善文化、运动康养文化”等特色文化为核心,作为文创产业孵化源泉,将文化与创意、时尚、科技、动漫等新兴产业相结合,融入新的文化创新要素,开发出如万盛苗族踩山会动漫片、金桥吹打时尚演艺等,改变现有文化发展理念与模式,最大限度展现文化的宣传力、影响力与叠加效应。
(二)文化工业遗迹再利用结合。以南桐煤矿为代表,合理保留建筑主体结构,内部空间置入包括博物馆、艺术馆、展示馆等文化功能;以东林煤矿为代表,打造露天影院、演唱会、发布会、展示会等艺术文化活动;以方盛电厂为代表,通过修复、改造、装饰,巧妙地保留和展示城市工业文化印迹,重新挖掘传统工业文化的经济价值。
(三)文化带动万盛旅游产业。与万盛老街、国能天街等城市旅游配套设施相结合,贯穿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形成充满鲜明万盛本土文化主题特征的旅游配套产业链;与万盛苗族踩山会、“三节”活动等旅游活动相结合,打造充满万盛城市文化特征的大型主题活动,推出沉浸式文化演艺演出项目,增加游客文化互动与体验,提升旅游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城市更新中,要全面梳理、深度挖掘、创新开发文化资源,在城市更新的外在表现上实现文化景观化、景观文化化;在城市更新的内在动力上表现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让文化“露”出来、“串”起来、“靓”起来、“火”起来,用城市更新的方式表现万盛文化、讲好万盛故事、展示万盛形象,打造城市文化IP,让文化强区建设成效助力万盛城市更新内涵式提升发展。
(作者:陈建军 沈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