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社会

逐梦溱州:一万种盛开

0 2025-01-06 11:41:35

□简云斌被誉为“渝黔门户”的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北望山城,东接南川,西连綦江,南临贵州桐梓,面积566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人,下辖8镇2街道,是渝南黔北唯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线重要节点。万盛山

□简云斌

被誉为“渝黔门户”的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北望山城,东接南川,西连綦江,南临贵州桐梓,面积566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人,下辖8镇2街道,是渝南黔北唯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线重要节点。

万盛山水雄奇,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这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AAAAA级风景区黑山谷—万盛石林;这里,是唐宋溱州,也是闻名遐迩的“抗战煤都”;这里,曾是国家能源重镇、三线建设基地,如今是欣欣向荣的转型新区。

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奋斗与跋涉、风华与梦想,镌刻在每一片山水、每一缕时光中……

喀斯特风光荟萃之地

万盛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与云贵高原衔接过渡山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距今7000万年—300万年前,地质史上著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爆发,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本来沉没在海水中的万盛所在位置,被抬挤成云贵高原北坡、大娄山脉东段一隅。自那时起,万盛东南高西北低、山脉南北伸展的地形,就被地球的内力作用定格。境内以中低山为主,兼有岩溶丘陵、台地、平坝、山原。最高点在黑山镇狮子槽,海拔1973米,为直辖前重庆市最高峰;最低点在南桐镇温塘村孝子河河床,海拔265米。

从海拔265米的河谷到海拔1973米的山峰,地壳在约20公里的直线距离上,急剧抬升了1700多米,形成切割强烈、高差悬殊、重峦叠嶂、岭谷相间的神奇地貌。如果从空中俯瞰,会发现万盛的立体地形是如此显著,恰似一架巨大的天梯,搭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之间,完成了盆地向高原的自然过渡。

万盛的喀斯特地貌,在早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下志留统和晚古生代二叠系、中生代三叠系中均有发育,是西南地区沉积地层年代最久远、层级最完整、化石最丰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游客在万盛游览,可谓“一步一地层,一步十万年”。

属于大娄山北部余脉的大黑山,是万盛境内主要山脉,从黑山镇景星台、狮子槽,到石林镇南天门,再延伸至青年镇燕石山、关坝镇九锅箐,山岭平均海拔1200米,蜿蜒起伏,横断渝黔。这里荟萃了渝黔喀斯特地貌的精华,无数峡谷、石林、悬崖、断层、溶洞、天坑、漏斗、瀑布、溪流、森林,分布在山脉沿线,构成一幅壮阔画卷。

被誉为“中国最美养生峡谷”的黑山谷,长达20多公里,最窄处仅两米左右,以鲤鱼河为界隔开重庆与贵州,崖壁倒倾的“渝黔大裂谷”景观令人称奇。形成于5亿年前的万盛石林,是中国最古老石林,岩石上遍布着古生物化石,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梦幻奥陶纪景区,以70多米长的玻璃悬廊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国十大“网红”景区。还有九锅箐、南天门、狮子槽、青山湖、板辽湖、白龙湖、海孔洞、凉风村等20多个景区,共同组成万盛旅游“调色盘”。

这些景观,或苍莽深幽,或神奇古老,或秀丽静逸,在无声诠释着渝黔喀斯特地貌的大奇大美。

从僰僚故地到唐宋溱州

远古时期,万盛地区山高林密,罕无人烟。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巴国南陲。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万盛一带纳入秦国巴郡治地。西汉时期,万盛位于汉巴郡与夜郎联盟中一个小方国鄨国(中心在今贵州遵义)的交界地带,后来汉灭西南夷诸部,设牂牁、犍为郡,万盛位于巴郡与犍为郡交界处。秦及西汉时期,有少量僰(濮)人、夜郎人在万盛一带渔猎为生。古老的传说,消失在茫茫大山深处。

东汉时期,一支叫“板楯蛮”的巴人部落从嘉陵江、渠江流域迁徙至渝南黔北,与当地僰(濮)人、夜郎人融合,逐渐形成被史学家称为“南平僚(獠)”的部落。渝南黔北山高谷深,僚人就在这些地方过着群居与渔猎生活。万盛与桐梓的一条界河——藻渡河,古时即称“僚人河”。

僚人有文身、椎髻、跣足、住干栏(类似吊脚楼)、穿桶裙(通裙)、击铜鼓等习俗,其葬俗以崖墓葬为主。东汉至南北朝,僚人在渝南黔北留下了大量崖墓(部分崖墓为汉人开凿)。万盛现有崖墓群20余处、墓穴200余穴,这些墓穴凿在依山傍水的崖壁上,神秘而悠远。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为管理南平僚,扼控黔中地,朝廷以今万盛地区为中心,设置溱州。溱州辖荣懿、扶欢、乐来三县,州治与荣懿县同治,在今万盛城区或青年镇场镇一带。

溱州的设立,标志万盛有近1400年的行政建置史,同时说明这里在唐代已走出蛮荒,成为渝南黔北区域中心之一。整个唐代,有不少名人被贬谪到溱州,如杜景佺、钟绍京、贺兰进明、韩偓等,为万盛带来独特的“贬官文化”。

溱州自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设立,至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熊本平定南平僚叛乱,在铜佛坝(今綦江区赶水镇)设置南平军为止,共历时433年,存世时间跨越了整个唐代和大半个北宋。荣懿县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被改为荣懿寨(宋代一种半军事化行政单元)。荣懿寨消失于南宋末年,共历时215年。

自唐以后,汉人不断迁入万盛一带,促进了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南宋之际,中原士人为避“靖康之难”,往往举家迁到渝南一带。目前,在万盛发现多座南宋古墓,其碑文中常出现进士、举人、秀才等名谓。如1993年,在万东镇新民村(今属榜上村)龙门道观前发现一块《宋太夫人陈氏墓铭》,据墓文载,该墓主的儿子武思永来自河北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碑文撰写者赵棠来自濬州(今河南浚县),书写者龚道申来自永兴军(今陕西东部地区),三人都是进士身份。

唐风宋雨浸润过的溱州及荣懿县(寨),尽管史料记载不多,但已成为万盛一页厚重记忆。

彪炳史册的“抗战煤都”

从南宋末年起,西南地区陷入频繁战乱,万盛也未能幸免。在宋末、明末的兵燹中,这里人口大量减少。清初实施“湖广填四川”,随着移民增加,万盛才一点点恢复元气,但仍不过是两省三县(四川省南川县、綦江县,贵州省桐梓县)交界处一个小乡场。

是抗日战争的烽火,让万盛再一次登上历史大舞台。

万盛不仅拥有璀璨的自然风景,还有丰饶的煤海。从关坝、青年到南桐、丛林百里区域,二叠纪地质时代曾生长着繁茂的植物,这些植物在两亿五千年的地质变迁中,湮埋于地底,慢慢变成煤炭。万盛的煤炭品种以焦煤为主,焦煤粘结性强、发热量高,是难得的冶炼煤种,在全国只有8处可开采。

万盛煤炭开采较早,迄今已有180多年历史。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即有杨某组建“溥益公司”,开采东林寺附近煤炭。咸丰元年(1851年)增修的《南川县志》载:“焦炭窑,万盛场人专业,用油煤煅成碎个,无烟耐燃,俗称炭花。商人收囤,由小河运出綦江。”

万盛煤业的勃兴,是在抗战时期。“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攻陷华北、华中,国民政府迁往战时首都重庆,许多工厂也从南京、武汉等地搬迁入渝。一时间,重庆能源供应出现严重危机,特别是钢铁厂、兵工厂开工不足,影响前方战事。为解决能源问题,1938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经济部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经过勘测,发现了南川、桐梓交界处的南桐煤田,于是官方投资开办南桐煤矿。以侯德均、崔桐、张伯平等为代表的南桐煤矿首创者们,带着从大冶铁矿、汉阳兵工厂拆卸的近千吨设备,千里跋涉,溯三峡,抵重庆,又来到万盛,在这个偏远之地点燃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第一缕星火。除南桐煤矿,还有刘泗英、康心之等民营企业家投资开办东林煤矿。抗战期间,万盛为国家贡献焦煤上百万吨,主要供应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即重钢前身),作冶炼钢铁之用(其时大后方兵工厂所用钢铁,90%由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

当时,南桐和东林两矿数千名员工,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用油灯、手镐、钢钎和竹篓等原始工具,在井下一点点地开掘乌金。所采煤炭炼成煤焦后,又通过炭花小道肩挑背扛,或用小木船沿孝子河、綦河运送到重庆,供应工厂造枪造炮。那时井下条件十分恶劣,经常发生瓦斯爆炸、塌方、涌水等事故,造成重大伤亡。当祖国陷入深重灾难时,是万盛人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开采出优质煤炭,保障了重庆军工系统的钢铁生产,为民族抗战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万盛因此被誉为“抗战煤都”。

抗战期间,万盛还是中国第二飞机制造厂所在地。1939年,中意飞机厂(中国第二飞机制造厂)从江西南昌迁到海孔洞。在这个巨大的溶洞里,该厂两千多名员工胸怀报国之志,躲过了日机5次轰炸,克服生产生活条件艰辛、原料和技术十分紧缺等困难,生产了数十架教练机、战斗机,还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架运输机—“中运一号”。

在万盛,还有一位“抗战名人”—慈善家和爱国者刘子如(1870年—1949年)。他年少孤贫,长大后艰苦创业成为富商,但他把大部分钱财奉献给慈善公益,创办了重庆市私立孤儿院、青山孤儿院等机构,红岩英烈江竹筠就是在重庆孤儿院学校毕业的。抗战爆发后,年已67岁的刘子如先生组织重庆战地服务团,奔赴皖南前线,为国共将士服务三年,在阵地上度过70大寿,被敌机炸伤过,成为双方将士交口称赞的传奇人物。

这是一方有血性、有担当的土地,热血融进山河,浩气长留天地。

转型发展的风华盛城

抗战煤业的兴起,为万盛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贵州省桐梓县和四川省南川县、綦江县各划出一部分辖地,成立重庆市南桐矿区(其中桐梓17个乡、南川1个镇6个乡、綦江3个乡)。南桐矿区以南川、桐梓各取一字而得名,成立时为重庆市辖七区之一。1993年,南桐矿区改名万盛区。2011年11月,万盛区改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区以来,万盛一直是西南重要能源基地,煤炭产量一度占重庆市半壁河山。源源不断的优质煤炭,从矿山运向四面八方,为建设新中国贡献了巨大的光和热。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万盛人为之奋斗和付出,孔勋、张宜东、于汉卿、蔡定金、张坚中、鄢嵩山、马焱山、杨炳南、杨伦选、杨如林、孔尼(德籍)、梁定基、吴运铮……这些光荣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岁月的丰碑上!

三线建设时期,万盛又成为重庆南部重要军工基地,先后有晋林机械厂(一五七厂)、平山机械厂(二五七厂)、兴无机械厂(五○四七厂)等大型兵工企业入驻,还有508库、911库、59507库等军用仓库建在万盛。数万军工人栖身荒谷、铸剑深山,为国防事业献出了自己一切。

这座资源之城、产业之城,每当祖国有需要时,总是挺身而出、默默奉献,以掘地火、映星天的情怀,展现了精忠报国的大义担当。

然而,资源型经济也让这座城市经历了转型的巨大阵痛。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万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军工企业搬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经济下滑……

是矿竭城衰,还是涅槃重生?面对巨大的发展困难与生存挑战,万盛人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万众一心、负重自强,在艰难中求索,在奋斗中前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谋划经济转型,经过30年艰辛探索,特别是实施“工业强区”“旅游带动”“城市提升”等重要举措,终于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之路。如今的万盛,已蝶变为一座美丽、幸福、宜居、宜业之城,实现从“黑色煤都”到“绿色美城”的逆袭。

工业方面,万盛已进入“无煤矿时代”,正在全力培育壮大以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以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为特色产业,以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为未来产业的“231”现代产业集群,集聚了神华国能、东方希望、福耀玻璃、珠海冠宇、博奥镁铝、多普泰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工业发展质效连续三年进入全市前十。万盛工业正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旅游一直是万盛转型的重要选择。经过20多年努力,万盛旅游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先后建成黑山谷、万盛石林、梦幻奥陶纪等22个景区景点。目前,万盛旅游正在实施“第三次创业”,加快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

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建成面积近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8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区。交通方面,已建成渝筑、綦万、南万等高速公路和三万南铁路,正在谋划渝贵高铁、江綦万遵高速、江南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构建渝南黔北枢纽型交通支点。

万盛还是一座运动城市和羽毛球之乡,这里走出了钟波、张亚雯等一批羽坛名人,体育运动在市民中蔚然成风。获得国家羽毛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全国健康促进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体育,让万盛拥有一种别样的风采,充满活力、激情飞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万盛人以“自信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走过坎坷长路,经过风霜雨雪,终于迎来“一万种盛开”。2021年6月,在安徽省淮北市召开的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万盛作为全国9个市区县代表之一,做经验交流发言。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对全国26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进行年度考核,万盛排名第三。

在新形势下,万盛积极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机遇,确定了“一城两区一地”的发展定位,即建设重庆市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区,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带动先导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健康旅游目的地。

路漫漫其修远,经过艰难转型的万盛,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正展开强健的翅膀,翱翔于万里云天,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丽、自信与宽广。

千年溱州,百年煤都,转型新区。岁月依旧厚重,风光依旧大美,初心依旧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