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成林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放眼世间一切自然现象与整个人类社会之命运,似乎无不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体现着这一辩证思维。于是,冯梦龙以《杨八老越国奇逢》之话本,艺术性地诠释着这一生活
□蒋成林
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放眼世间一切自然现象与整个人类社会之命运,似乎无不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体现着这一辩证思维。于是,冯梦龙以《杨八老越国奇逢》之话本,艺术性地诠释着这一生活真谛。
《杨八老越国奇逢》,的确有奇异之内容: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传奇性,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该话本之开端介绍:杨八老,“西安府周至县人氏,八月中秋节生日,小名八老”,出场时“年近三旬”。妻李氏,儿子七岁,“头角秀异,天资聪敏,取名世道”。起始时间为元朝至大年间(公元1308年至1311年),杨八老因为“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于是“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带个小厮,叫做随童。”
这一节内容看似赘笔,其实自有蹊跷。交待杨八老之籍贯为关中周至,至少是为突出其不远万里,去东南的越地漳州商贩之不易。其生日为八月中秋节,便是奇异之一。为何点出小名为“八老”?为何点出小厮名随童?为何交待其儿子年龄,特性?各有其妙。
笔者年轻时喜爱读日本的推理小说:小栗虫太郎的《黑死馆杀人事件》呀,松本清张的《砂之器》呀,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呀等等。虽然行文风格各异,却有着相应的共性。即开头一部分,看似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少的不必要的关于人物和场景的描述。读完全文才知晓,实则俱与后文有着必不可少的关联。后来明白了,这是文学创作之艺术手法。
笔者赞同这样的认知:艺术,必须具备三个统一性。即:“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也就是说,成功的文学作品,需要立体的形象、客观的描述、丰富的情感、严密的逻辑、爱恨的鲜明。《杨八老越国奇逢》注重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统一,于是乎成为了一篇成功的文学佳作,
且说杨八老来到越地漳浦,旅居于檗妈妈家。恰好,檗妈妈之女檗氏,芳龄二十有三,赘个女婿,已亡一年有余。老檗“见杨八老本钱丰厚,且是志诚老实,待人一团和气”,于是撺掇杨八老娶了女儿小檗,一年后生下一子,取名檗世德。
有缘千里相会易,而千里姻缘能否一线牵,百年恩爱能否双心结则重在品行。因此,杨八老的第一个奇逢,便是与檗氏成亲生子。这段情节,看似十分无聊的“墙头马上”,老婆孩子,实则为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埋下了伏笔。
杨八老之第二个奇逢,是为倭寇俘获。
这杨八老因妻娇子嫩,在越地耽误了三年,于是欲回关中——思乡、思妻、思子,人之常情。檗氏苦留不住,含泪相送。谁知刚到汀州城外,遇着倭患,顿成瓮中之鳖。小厮随童下落不明。
从时间上看,至少于元朝前期,即十四世纪初,中国便已屡现倭患,且前后延续了几百年,着实令人唏嘘。
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愚以为,这一节内容,对人性有着比较客观的陈述。
既为寇,必有其凶残性。其一,凡与之对抗者,不留性命;其二,所获老弱,可以随意加害;其三,掳得年轻妇女,任其恣意奸淫。强者为王,这便是为寇者的共性。
生而为人,又必有其特定的个性。他们俘得强壮的男子不加杀戮,而是将其“剃了头发,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厮杀,便推他去当头阵。”这里体现的是有别于他寇的狡诈性。至于将掳来的妇女,奸淫之后,“也有有情的倭子,一般私有所赠”,则是个性中的个性体现。
大千世界,一人一脑一思想,不可能无时无刻想法一致。因而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为满足自身的欲求,会对弱者进行为所欲为的欺凌,同时,其个体又难免存在与生俱来的怜悯之心。也就是说,人性往往具有多面性,这是客观存在。
再说倭寇“在乡村劫掠得许多金宝,心满意足。……驱了所掳人口下船,……欢欢喜喜,径回日本国去了。”杨八老等人被“剃了头,赤了两脚,与本国一般模样,给与刀仗,教他跳战之法。”
其中有个细节值得品味。
原来倭寇出掠,乃为岛内穷民瞒着国王合伙泛海,然后将劫得钱财之一部分献与当地官员,故而能够逍遥自在。
因为地方握权者的腐败或者不作为,导致作奸犯科者为所欲为,在现实生活中,好似屡见不鲜?也就是说,之所以会出现败坏社会风气、践踏法律法规的恣意妄为而未予追究的案例,实则因为有相应的地方权力部门为其撑腰。故而有人建议,欲根除地方毒瘤,如若查得保护伞,应该罪加十等。
言归正题。光阴荏苒,杨八老在日本国内的某一岛上,不知不觉呆了一十九年,已年过半百,且基本与真倭无异。他的第三个奇逢,便是回到了中国越地,也是话本的高潮。其中之惊异,让人应接不暇。
元朝泰定年间(1324年—1328年),“日本国年岁荒歉,众倭纠伙,又来入寇,也带杨八老同行。”杨八老则是喜忧参半。喜者奢望能骨肉团圆,忧者已为倭奴形象,难免要枉送性命。
是的。这一次,元军出动的是精兵悍将,“斩首千余级,活捉二百余人,”杀得倭寇无路可逃。杨八老等一十三个假倭寇也成为了釜中之鱼,等着引颈。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恰好,千户的贴身家人王兴,听见俘虏中有关中口音。因为乡音情结,于是上前询问。原来,王兴正是与杨八老失散的小厮随童。于是,因王兴(随童)求情,杨八老一行被解到了杨郡丞厅前。不承想,杨郡丞正是杨八老的大儿子杨世道,于是父子、夫妻含泪相聚。本地太守听说了此事,特来称贺。谁曾想,太守恰是杨八老的小儿子檗世德。杨八老喜上加喜,故事情节便以喜剧收尾。
话本《杨八老越国奇逢》,通过主人公的起伏经历,告诉了世人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人生虽有定数。但是,作为读者,得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之。即,最终的成败得失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争取为短暂的人生,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方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