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忙于追赶生活的步伐,而忘记了停下脚步,真正去看见、去理解那些我们深爱的人。直到最近,我阅读了《看见孩子》这本书,才让我平复了内心的焦虑。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看见孩
□李 丹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忙于追赶生活的步伐,而忘记了停下脚步,真正去看见、去理解那些我们深爱的人。直到最近,我阅读了《看见孩子》这本书,才让我平复了内心的焦虑。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看见孩子的内在美好,看见我们自己的好,只要理解了孩子的内心需求,改善的就不仅仅是孩子的行为,还有整个家庭的运转和彼此的感情。
没想到读完后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触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与学生的关系,也给了我很多深刻的启示。通读本书,我发现这不仅是一本给在育儿重压下挣扎的父母的心理解药,更是指导教师摆正认识、放平心态、走进学生的实用指南。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见了孩子世界的真实面貌,那是一个充满好奇、探索、欢笑和泪水的地方。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颠覆认知的过程,它不仅让我改变了很多看待问题的视角,还让我试着通过看见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内心困境。明白了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部独特的生命史诗,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深意。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作为成人,却往往忽略了这些深意,只是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我是否真的理解了孩子?我是否真正地看见了他们?或者,我是否只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和期待去塑造他们?终于,在书中我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那就是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曾经利用过孩子的羞耻感。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会不自觉地提醒学生,上次考了多么差的成绩,希望能够让学生因此感到羞耻,并以此为戒奋起直追,努力学习;或者提醒孩子以前犯过的某类错误,比如说谎,甚至企图通过夸大错误让孩子印象深刻,从而感到耻辱,永不再犯。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我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非但没有提高,说的谎却一个接一个,这时的我只能暗暗恨铁不成钢。庆幸的是这本书正好为我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减少羞耻感能让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亲密,也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重新出发。原来这种羞耻感只会让孩子感到被父母或老师遗弃、孤立,甚至会感觉孤独、危险、不安全。而正确的做法则是,父母或老师要尽早识别孩子的羞耻感,通过共情,帮助孩子减少羞耻感,找回安全感。让孩子在感到安全的情况下停止对自己的保护和对大人的对抗,才能和父母及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正视自己的行为并改正。
我还被书中的一句话深深打动:“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可能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她们内心的需求和感受。抛开老师的身份,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孩子刚上小学时,我深知习惯在低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我经常会在家里召开各种紧急会议,只为让全家人与我达成育儿战线上的统一。可渐渐地,我发现孩子对我越来越疏远了,我与孩子的交流变得只有学习和成绩。直到有一天,女儿告诉我:“我不喜欢这个只爱学习的妈妈”。那一刻,无数懊悔涌上心头。怕与孩子关系越来越疏远的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去倾听她们的声音,去发现她们的兴趣和特长。通过一次次地走近,我总算明白,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她们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作为成人,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她们。我们应该相信她们,相信她们的潜力和能力,相信她们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
深入学习,付诸实践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书中的理念和方法,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
其实,陪伴孩子和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场修行,愿我们都能内心坚定,成为心态平稳、内心强大的定海神针,既能在孩子情绪崩溃时维护行为规则,又能带着共情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在爱和理解中成长,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