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宇生命,由一个个生活化的碎片拼凑而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较为宏大的议题。重庆著名诗人红线女创作诗歌的本意,或许是想记录这短暂又漫长的生命历程,但一首首记录各个事件的诗歌诞生,便成为她日常生活中聊以
□江辰宇
生命,由一个个生活化的碎片拼凑而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较为宏大的议题。重庆著名诗人红线女创作诗歌的本意,或许是想记录这短暂又漫长的生命历程,但一首首记录各个事件的诗歌诞生,便成为她日常生活中聊以治愈的重要方式,亦是她漫漫人生的另一种精彩。
雷达说:“就文学而言,最根本的应是关怀灵魂,关怀人的生存状态。”而《总会有相认的方式》以细致的女性观察视角记录生活的点滴,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汇聚起了她数十年来最为重要的诗情诗心。诗集的前两辑均以“人物”作为关注和描写的对象:
第一辑“醒着的人”中,形形色色的人跃然纸上:坐在轮椅上的人、曾守卫祖国边疆的小弟、患病做过两次手术的乐乐、同爷爷相依为命的留守孩子、年老体衰的川江号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经历,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一个印记——社会的“苦难者”,他们在苦难中度过,在艰难中前行,感受生活、触摸疼痛。
《她》中的“她一直坐在轮椅上/坐在四川达州/庙坝下街26号/在很黑很黑的夜晚/看星星和月光坠落/看黑暗掩埋人世流长”;《乐乐》里“乐乐今年四岁/他的眼神冰凉冰凉的/像白棉花一样/游走在人世”。这种不经意的诗歌化语言,将生活的孤独和命运的坎坷紧紧嵌入现实,仅寥寥数语,便足以让读者产生灵魂深处的悲天悯人情感。诗歌永远是要观照现实的,红线女用真实而深沉的笔触,为底层劳动人民画像,在无声的语言中找到诗意的内核和深刻的生命意识。
第二辑“儿子的码头”里,人物的重心由社会劳苦大众转入朝夕陪伴的儿子。每个孩子是母亲的软肋,也是母亲的铠甲,这是一位母亲永远也无法避开的话题。这时候,诗人是一位讲述者和观瞻者,亦是一位聆听者和记录者。
在《儿子》中,“哦,儿子!/我们不躲!/我们要允许苦难/不断地变形/或再生/并当着生活的面/舔自己的影子”。在红线女的诗歌里,儿子便是一切文字的集合,所有言说都同孩子的过往密切相关;诗人为我们铺就了一层情感底色,略带忧伤的基调令人稍感沉重。在儿子面前,她恍若一个慈爱的天使,陪伴守护着生病的孩子。在一个又一个平凡生活的细节里,读到的是一位母亲深爱孩子的真挚表达,只有爱得真切、爱得深沉、爱得无微不至,才不动声色地让人动容与流泪,这份深沉的爱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通透澄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样的文字无疑是对生命的真实写照,诗人将对生活的殷切关注、对苦难遭遇的坚韧不屈以及母子之间纯粹的情感体悟等融于文字中,得以让这本融合了生命与精神的诗集,散发出人生哲学的思索,引人共鸣!
读完这部诗集,深深为诗人深沉素朴的笔法、精湛空灵的哲思所触动。红线女的笔下没有华美的辞藻,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意象便轻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抒发着内心苍茫的触感与灵魂的感悟,构筑起自身的诗歌版图。
诗歌写作是一辈子的寄托,写作的过程往往就是感受生命的过程。红线女在诗中藏着难得的智慧,让人从中能洞察大千世事;她也在诗中饱含着生活化的味道,让人更加清楚内心的真实。正如诗人田禾说:“诗人精神就是诗人用良心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诗歌是诗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总会有相认的方式》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佳作,其价值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深刻,更在于对人文精神世界的深刻观照与无限启迪。这部诗集无疑是红线女诗歌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为当代诗坛贡献了一束绚烂芬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