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民生

乡村振兴背景下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使命与担当

0 2025-03-05 10:59:15

沈 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新时代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出了新方向、新目

沈  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新时代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出了新方向、新目标。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既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可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资源的阐释与利用。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定位

(一)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时代背景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冲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性,对乡村社会造成极大冲击,村民对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传统民俗认同感降低;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削弱了乡村社会中道德奖惩机制的约束力,对乡村文化信仰和伦理价值带来很大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加剧了人口流动,削弱了人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乡村社会结构出现松散化、破碎化势头;存在于乡村的大量文化遗产被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公共舆论或乡规民约逐步失效,乡村文化公共价值逐渐式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乡村文化边缘化或同质化、乡村民众文化主体地位削弱等后果,对乡村文化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时代定位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重点应当聚焦在培根铸魂的乡村,作为乡村振兴“五个振兴”之一的文化振兴,则是研究的核心。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团队有各行各业、各怀其才、各出其力的优势,应当深度参与乡村振兴。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在乡村振兴中的任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地区发展的精神力量,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一)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引导力,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群众的价值导向、精神指引和道德重塑作用,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不断谱写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就要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要从提高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认同入手。一是深入普及本土文化知识。组织人员梳理、编写体现乡村文化特色、适合广大农民阅读的本土文化读本,广泛宣传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提高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度,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开展文化讲座与培训。联动有关部门、镇街,邀请文化学者、专家到乡村举办讲座,为农民解读本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激发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三是积极参与乡情陈列馆建设。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在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兴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各镇街(村、社区)乡情陈列馆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功能,是讲好乡村故事的重要场所,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可立足这一需求,围绕村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律令制度等乡土风俗开展研究,修好村志、村史,挖掘历史人物事迹、搜集展览农耕文化生活器具、汇编整理民间故事和戏曲、梳理地方志、家书、家风等地方文化和家文化,从地方历史文化中挖掘乡村文化中的良俗和精华,挖掘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鲜活的传统习俗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性地展现乡村的发展与变迁,进一步丰富乡情陈列馆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二)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吸引力,挖掘乡村振兴人才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重心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一是培育本土地方历史文化人才队伍,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应当将有能力、有意愿,特别是熟悉本土文化的青年人才吸纳进来,激活人才资源、发扬本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承实践活动,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开展资源挖掘工作,持续助力打造有能力有担当有素养的乡村本土历史文化人才队伍,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激发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二是吸纳新乡贤人才,培育新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软约束”“软治理”的精神文化符号。作为乡村精英群体,新乡贤可以通过政治、文化、资金三维嵌入融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来,充分发挥资金引入“桥梁”、政治衔接“纽带”、文化柔性“浸润”作用,以示范引领、帮带服务、凝聚共识,涵养乡村本土文化,引导并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的传承、传播,成功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时,新乡贤可以发挥建言献策的优势,提高各级各部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乡村本土文化以较低成本实现从“不知道”到“想知道”再到“会运用”的转变。

(三)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在得到妥善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加强在乡村建设领域的应用。一是加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对现有的地方历史文化开展有深度的研究,才能打造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对各镇街、村、社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时,要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深究其文化意蕴,再根据审美特点创作创意,才能让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造力,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些工作的前提离不开对地方历史文化持续性的研究。万盛各镇街地域文化细分比较明显,如金桥、关坝等镇的农耕文化;南桐镇、东林街道的工矿文化;丛林镇的“三线文化”等,需要开展深度挖掘、阐释工作,并由此建立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本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积极参与镇街、村、社建设。充分利用上述资源成果,将本土文化遗产传承与镇街、村、社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应当借助乡村主题公园建设、景观塑造以及园林设计等多样化的文化表征形式,以无形的文化氛围和有形的文化活动、文化事项,提升乡村村民尤其是乡村年轻一代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文化共识,增强乡村居民建设和美乡村的自驱力和内驱力,以坚定的乡村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四)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支撑力,助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广布于乡村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千年古树下的民俗活动,还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抑或是静静伫立的古建筑,都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根基。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独特身份的体现,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财富。一是积极参与乡村规划。乡村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对推动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镇街、村、社因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在文旅产业开发方面形成了突出优势。为此,在镇街文化、旅游、农业发展中,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应当当好“谏言者”,主动呼吁各级政府、各部门充分考虑当地乡村发展实际,在以农民为本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遵循独特性和地域性原则,保留地方风情和文化遗存,挖掘当地乡土元素“代表性符号”,彰显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地方历史文化在文农旅规划制定中的应用。二是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当前,部分镇街、村、社仍传承着乡村文化、农耕文明,保留着传统民俗、生活方式,可参与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的潜在价值,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如在实施的万盛旅游“三次创业”行动中,进一步挖掘金桥镇金桥吹打、农耕文化内涵,打造农耕文化游;丛林、南桐等镇利用工矿、“三线建设”载体,打造工矿体验游;关坝、黑山等镇可挖掘利用村志、族谱等史料提炼形成风俗游,积极推动乡村农旅融合发展。

(五)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感召力,参与乡村振兴治理

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具有柔性与简约特征,地方历史文化对破解乡村文化治理难题有一定借鉴意义。当前,各镇街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良家风、修订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乡村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一是积极参与乡村自治组织活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可积极参与到具有乡村文化自治组织性质的乡贤理事会、乡村文化理事会、乡贤读书促进会中,对地方历史文化深度挖掘,提取其中的优秀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引导社会、教化民风、凝聚人心,进而形成地方历史文化在重建乡村社会道德架构和消解乡村社会矛盾过程中的重要功用,实现地方历史文化在促进乡村善治中的独特价值,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二是推动乡村内聚力形成。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建乡村共同体的社会治理价值,可成为新时期培育乡村凝聚力的重要资源。通过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能够还原乡村集体记忆,可建立传统乡村生活的经典想象;通过复兴农耕文化的礼俗活动,可重拾淳朴乡风民俗,弘扬传统道德规范,重振乡村公共生活,进而重塑乡村共同体。如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等乡土文化活动,可使乡村民众找到寄托“乡情”“乡愁”的方式,增强乡村凝聚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职责,助力乡村振兴亦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使命。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我们要看到,从乡土社会中孕育出来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底色。”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就是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扮演好乡村振兴中保护乡土特色、传承乡土记忆、激发乡村创新、促进乡村旅游和提升乡村文明等方面的重要角色,通过对乡村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但也应当看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既面临着挑战,也充满着希望。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视角审视乡村文化振兴,在充分运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各项成果的基础上,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繁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