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民生

让“寸土”生“寸金” ——我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小记

0 2025-03-12 11:14:27

记者 刘 倩 通讯员 赵延进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平整美观的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一望无垠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画卷呈现眼前

记者   刘  倩   通讯员   赵延进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平整美观的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一望无垠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画卷呈现眼前,这是石林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真实写照。

“自从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以来,除了农田亩均产量的提升,我们还实实在在享受到其中的便利,节省了不少开支。”一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石林镇星台村村民张我勤便打开了话匣子。

眼前这片高标准农田,是石林镇2023年建设完成的。经过一年多的粮药种植,集中连片、节水高效、稳产高产让土地焕发出了新活力。

星台村土地的变化,正是我区科学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力见证。近年来,我区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让万盛的沃野乡间成为一片再生希望的田野。

科学规划   土地“存量”变“增量”

在张我勤看来,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产出低、受限条件多,旱涝不保收,粮食产量很不稳定。

“以前,我们从开春到秋冬,天天在地里忙活,地块小,大机械进不去,只能出力气干,一年下来没多少收成。”张我勤说。

显然,这样的巴掌田成了村民致富的“拦路虎”。如何让现代科技抵达田间地头,帮助当地农民搭上“机械快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丘陵山区地块制约的问题,我区通过改大、改土来削弱地块破碎和耕地质量下降对发展产业的制约,如进行条田整治、梯田整治、梯台整治、土壤改良等,改大田块、改善土壤耕地质量,为项目区提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满足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针对缺乏道路的集中耕作区,通过补充下田通道、机耕道、耕作道等,提高项目区的道路通达度和通行质量,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针对田块整治区域,不能形成环道的区域,采用土质通道解决机械下田耕作问题;能形成环道,但只作为耕作区的道路,采用2.5米宽硬化耕作道;能形成环道,又作为区域连通的道路,采用3.5米宽泥结碎石机耕道。改水,主要通过维修灌溉渠、维修排水沟,解决项目区灌溉和排水问题,同时对部分产业发展需求区域,布局提灌站、安装灌溉管网。

“通过‘四改’措施对田块进行整理,完善田间灌排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提升耕地质量,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目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利用,筑牢粮食生产基础。”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土地整理   “良田”尽显“科技范”

地平整、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助力乡村振兴的需要。而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是首要条件、基础工程。

三月初的金桥镇,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田成方、土成型,新修的生产便道和沟渠四通八达,青山—三台高标准农田里,农户纷纷行动起来,借助晴好天气,有序进行春耕作业。

青山—三台高标准农田位于山腰位置,阳光充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业发展,但这里曾经土地零散,大部分是坡地,使用小机械都困难,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人工,加之因地势原因部分田地无法自流灌溉,使得规模化发展被卡住了“脖子”。

金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我区全面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该镇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在金堰—星河、青山—三台两个片区开展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保持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将撂荒地全部翻新,施入有机肥,提升土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将残缺不齐的小块田土改为一块接着一块的梯田,不仅有利于小型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扩大耕地面积,助力群众增收。

当地村民张维强流转了这片农田,成立了万盛季博开心农场,规模化种植果树和蔬菜。

“如果不是高标准农田要配套沟、渠的话,我就要准备小型水泵、修蓄水池,保障夏季用水,这样每亩地成本至少增加200元,还不一定能完全保障。”张维强说,他算了一笔账,高标准农田改造以后,土地从零变整,农机由小变大,无人机也能派上用场,犁地成本从亩均110元降至70元,植保费用也可从每亩20元降至10元,节本又增效。

“土地集中连片‘1+1>2’的做法,在我区农村较为普遍。”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该局将围绕“建一亩成一亩”核心目标,坚持“质量第一”,按照“一平、两通”基本标准(即地块平整,通水通路),因地制宜,优化建设内容,将有限投资用在刀刃上,切实减轻或解决项目区农业生产限制性因素,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一定增强、粮食综合产能得到一定提升,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依法严管   乡村振兴“地气足”

农田建设只有高标准、高质量,才能源源不断地带来高收益。

“我担心农机会损坏田埂,没事就来田里转转。”日前,重庆午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雄来到他流转的50亩高标准农田。由于管护工作做得好,他的高标准农田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场景。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区对通过竣工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及时组织相关镇村完成固定资产登记,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将管护工作制度化,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管护责任人,确保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同时,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中,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高标准农田管护资金,安排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另一方面,实行业主自行管护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管护的方式,对高标准农田进行管护,做到全面管护无盲区。同时,镇、村积极引导村民珍惜爱护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对损坏的田间工程设施区分责任维修。

初春时节,盛城大地悄然苏醒,万物萌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如一缕春风,吹拂着田野的每一个角落。沟渠纵横,田垄整齐,现代化的农业分布在广袤的田野上,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这里,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坚实屏障,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