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向虹谕刚柔并济 增添城市活力魅力城市颜值,在山川禀赋,在人文底蕴,更在精准治理。为确保城市的美观和秩序,一抹抹“城管蓝”穿梭在大街小巷“精描细绘”,为市民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不断“增色”。一年来,我
记者 向虹谕
刚柔并济 增添城市活力魅力
城市颜值,在山川禀赋,在人文底蕴,更在精准治理。
为确保城市的美观和秩序,一抹抹“城管蓝”穿梭在大街小巷“精描细绘”,为市民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不断“增色”。
一年来,我区常态化开展“城管+公安+住建+镇街”大兵团联合执法,整治违法建设10245平方米,查处违停车辆1220台、扬尘污染27起,整改毁绿行为6起,恢复绿化面积50平方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327件,签订包容免罚承诺书80余份,行政处罚实现“零”复议。
“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我区推动市容秩序管控向城市立面、背街小巷、住宅小区、施工工地及闲置地块延伸拓展,有效落实市容环境卫生主体责任,城区商户已累计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4800份,覆盖率达98%。
随着春菜的上市,部分菜农驾驶车辆进城售卖。在丰富市民采购需求的同时,也衍生了占道经营等问题。在整治过程中,区城市管理局执法人员坚持“规范执法+柔性服务”原则,结合实际化“堵”为“疏”,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向流动摊贩普及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耐心教育、引导、劝离,并做好场地卫生清理。去年,共规范引导400余家占道摊贩进入市场或者前往划定的临时摊点进行经营。
从“里”到“外”,精细化管理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万盛这座城市,也悄然间提升着市民们的归属感。未来,万盛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实际,不断提高城市功能的复合度,提升城市设施的适应性,让人人尽责的精细化成果实现人人共享。
“精”亦求“净” 塑造家园高颜值
一边是孝子河畔,一边是车水马龙,位于财富广场一侧的溱州中学口袋公园是藏匿于闹市之中的一片静谧之地。
清晨,漫步于彩色的路面上,畅意快哉。溱州中学口袋公园建于2024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是我区首个全龄友好型口袋公园,设有儿童游乐区、成人休闲区、老年健身区,配备有滑梯、攀岩、跷跷板、不锈钢象棋桌等,并栽植了三角梅、树状月季、桂花等植被200余平方米。
“出门就能逛公园,这样安逸的生活已成为常态。”家住附近的罗丹认为,口袋公园点缀于大街小巷和高楼大厦之间,让“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成为生活中的亮点。
作为城市公园的补充,本着“能绿则绿,能增尽增”的理念,去年,我区新增绿地面积6.8万平方米,打造山城花境11处、绿道2.5公里,建设口袋公园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2平方米,排名全市第二。
变化在公园、绿地,更在我们身边。
“现在,小区投放点位上放置了垃圾分类箱房、洗手池,不仅干净卫生,还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近段时间,说起焕新升级的家门口生活垃圾投放点,江山城小区的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从“不理解”到“支持”,从“麻烦”到“习惯”,近年来,全区广大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改变,得益于我区持续纵深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去年以来,我区健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体系,清运生活垃圾7.5万余吨、餐厨垃圾1万余吨,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设垃圾分类先锋村社区75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1.17%。
精管细治 城市面貌更新提质
当树影轻抚着新铺的透水步道,当智能路灯为夜归人点亮温暖光束,当社区花园里飘来阵阵花香——2024年,万盛广大群众在晨昏交替间,见证着城市的“更新”。
一方面,我区开展道路设施综合整治、“点亮渝灯”专项行动等,修复整治城市道路3万余平方米,新增小微停车场泊位579个、错时共享停车泊位1100余个,助力城市缓堵促畅。打造溱州楼、老街等特色街区楼宇灯饰,助力城市夜经济发展。开展城区停车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全面清理路内停车位,增设非机动车停车泊位逾5000个,新增AI违停抓拍设备150余套,营造清爽悦心城市环境。
另一方面,我区坚持数字赋能,贯通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生命通道保畅一件事等16个应用,建设渣土监管感知设备4套、AI智能摄像头50个,打造AI智能抓拍应用场景,将城市管理高发问题纳入AI实时监控,推动城市治理向城市“智”理转变。
每一个工程、每一项举措都记录了城市管护的细致入微,也记录了城市的点滴变化。随着城市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市容市貌得到大幅改善,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一路攀升。
疏堵结合 守住城市“烟火气”
长期以来,流动摊贩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道难题。去年以来,区城市管理局在居民家门口设置了潮汐摊位,以“收放结合”的管理措施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现在做生意有固定的摊位,感觉很方便,生意做得更安心了。”摊主王群英笑着说。据悉,区城市管理局坚持疏堵结合、统一规范、便民利民原则,将盘活国有资产与规范街面摊贩相结合,引导500余户摊贩和农户入驻国企闲置市场规范经营,助力群众家门口增收。
“潮汐摊位”的设置,既兼顾了城市的面子,又照顾了商贩的“生计”,还方便了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实现了摊贩、群众与城市管理的三方共赢。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城市温度,需要“城”与“人”的相互配合。
一年来,我区扎实做好城管领域民生实事,尽全力把城市管理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展“城管进社区”“渝城+”系列专项行动,新增校园周边黄色禁停区2500平方米、斑马线1500平方米,协调解决城市管理领域问题540余起,切实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米”。在商圈、工业园周边等人员密集区域设置临时便民摊区3个,规范200余户流动摊贩有序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