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贵我是一个不喜欢追热点、看爆文、读畅销的读书人,整整一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一本好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是一本“记录型”故事书,它一方面讲述了高校教师杨素秋在挂职副局长的一年间,用坚守和热爱
□陈敏贵
我是一个不喜欢追热点、看爆文、读畅销的读书人,整整一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一本好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这是一本“记录型”故事书,它一方面讲述了高校教师杨素秋在挂职副局长的一年间,用坚守和热爱建起一座“理想图书馆”的故事,另一方面记录了她在建造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人与书的故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何以此问为书名?杨素秋说:“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希望读者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我更希望大家可以从中看到老百姓和图书馆之间的一些关系。”
一、答案在杨素秋用心筹建的图书馆里。杨素秋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老师,她出生在校园成长在校园又工作在校园。在校园待得太久,她开始想自己能不能走出去,“除了教书,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一次偶然机会,杨素秋主动请缨,申请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
到任不久,杨素秋就接到一项重大任务:在碑林区建一座图书馆。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建图书馆,既是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她身为读书人想做的事。但是,她没有想到自己即将面对的重重困难。
图书馆的选址在一个没有自然光、电线裸露、墙皮斑驳的地下室,她在书中这样描述道:“一件打满补丁的、带着破洞和污渍的衣服。天花板缺了几块,电线散落下来,墙皮颜色不一致,角落里没撕干净的海报、乱画的字迹和油污……”面对这样一个地下场所,杨素秋与馆长小宁2个人要在6个月的时间内,用仅有的180万元装修经费和100万元买书经费,从0开始建好一座图书馆。
在渴望和失望相互交错的复杂心情中,杨素秋开始了这项工作。她亲力亲为,和馆长小宁一起,组织招标、装修场地、消防验收、安放桌椅、调试电器、书籍编目上架等,同时还要跟书商、装修商、家具商、电器商等不同行业的商人比价、砍价,应对源源不绝的突发事件。大到楼上的消防管道漏水、隔壁饭店的隔油池外溢,小到儿童区的坐垫和墙绘、图书馆的绿植租借,都需要杨素秋关心和解决。为了宣传图书馆是免费的,她还和同事们印发宣传单贴到社区,特别强调是“免费的”。经过6个月漫长而复杂的准备,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图书馆终于迎来开馆的日子。这个小小的、位于商场地下的、连窗户都没有的临时图书馆,就这样成为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栖息地。
杨素秋说:“我在做图书馆的过程中感受很深,我希望图书馆是这个世界上最平等的地方。图书馆这个地方永远是免费的,向大众无限开放的,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来获取知识的地方。”
二、答案在杨素秋坚决捍卫的书目里。杨素秋认为,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皮囊和灵魂之间,我们应该选择灵魂。她本打算好好利用这100万购书经费,选出1万种图书来,让图书馆的“灵魂”得到保障。不承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建设图书馆的公告刚刚发布,书商们就踏破了杨素秋办公室的门槛。在他们提供的书单中,杨素秋看到了“大量情感鸡汤书籍和长篇小说,书名软糯可人,书评网站查无此书”;“偶有经典作家,恰恰剔除成名作”;“偶有经典作品,恰恰绕开优质出版社”;儿童书籍“完全杜绝国际大奖和畅销绘本”;还有一些“文萃”,一些“风采”,一些“学术”……这是杨素秋所不能忍受的:“我无法想象书架摆的全是三流书,走在里面多丧气。为了读者喜爱,我得把好第一关。”
为了坚守住书籍质量,她开始自己动手,参考其他区县图书馆的编目原则,结合碑林区图书馆的地理区位以及专家意见,对书目逐条逐项进行增删修改。图书馆规模有限,要以普通民众的阅读需求为主,注重书目普适性,经典书籍和畅销书籍都得有;图书馆位于市中心商业繁华地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孩子来附近逛街,要增加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离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的地方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要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做成特色;还要设立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和漫画专区,增加盲文书,吸引更多读者……一万余种书目被杨素秋精心挑选出来,理想中的书架逐渐成形。
可就在挂职即将结束之际,一位“中间人”直奔她的办公室发出警告:“有个人让我来给你捎话,你必须取消全部书目。你的书目里全是好书,利润太低,有人拿不到好处。”杨素秋委屈不已,情绪崩溃,想拼个“鱼死网破”。但考虑再三,她最后拿出写作大纲,向中间人展示写书计划,“会把这些如实写进去”,成功吓退了对方。最终,一身文气的杨素秋用文人的坚守与抗争,守住了自己的书目和心中的“理想图书馆”。
三、答案在荐书人和他们的书单里。第二年的买书资金到位后,宁馆长再次把编书目之事委托给杨素秋。“第一年编的书目,我凭主观推测去满足各年龄段读者诉求,而建馆后与读者的交谈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人们兴趣差异之大让我感到自身的匮乏。”杨素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阅读差异是如此之大,编书目这件事绝非是她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为了一份更好的书单,在制作第二年的书目时,杨素秋邀请了50多位朋友来为自己出谋划策,作家、出版社编辑、高校老师,还有摄影师、科学家……能想到的、可以帮上忙的人都列了上去,朋友们也全都欣然答应。
“武侠奶爸”李亮给了杨素秋一个长长的单子,除了大家熟悉的金庸、古龙、温瑞安外,还特别推荐了语言典雅有古意的小椴、能把各种材料做好吃的沧月、痴迷讲故事的凤歌、用唐传奇的外壳写连环杀人案的步非烟等新锐作家,他认为,在任何时代,都需要济弱扶倾,打破环境桎梏,这是侠客精神的本质,这样的精神永远不会进入故纸堆。台湾籍的唐金从微博上发现杨素秋在建图书馆,他发了一份繁体字版的书单,这份书单一共180种书、14类,是他在澳大利亚留学时创建的读书社团用的书单。北大博士赵文的书目有浩浩荡荡三百多册,前半部分多是哲学,后半部分庞杂,如同东西南北菜系,摆得满桌满眼。自由摄影师宋璐推荐的书单是杨素秋收到的最长书单,有若干和摄影相关书籍,“五千字,红色和黑色字体区分书籍的重要级别,并一一说明推荐理由”。
还有《童话世界》杂志主编白海瑞精选了最新绘本,出版人方黎明推荐一套民国经典名著重印版,福建师大章文哲老师列出电影学书目,天津大学王博老师专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书籍,编剧范胜震主推趣味历史和西方诗歌,媒体人阿九的推介偏重于法律和政治,大专老师潘瑾力荐非虚构作品,独立编辑孟昆玉偏爱奇幻题材,清华大学王晗则热衷于自然科学和植物学……书目纷至沓来,杨素秋都欣喜地接收,想象它们如何在书架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从荐书者推荐的书目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专业人们的真知灼见,以及书籍对他们生活的影响。阅读与生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紧地扭结在一起。
四、答案在读书人的阅读体验中。图书馆建成后,爱读书的人有了新的去处。
在这里,杨素秋遇到了有视觉障碍的杜斌。杜斌是一名先天失明的盲人,他热爱阅读、热爱生活。他家里有拆迁款,经济上不紧张,但他依然坚持开了家盲人按摩店。他说:“如果不忙碌起来,只是靠家产为生,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杨素秋引导他走进图书馆的视障阅览室,帮他找到自己想听、想看的书籍,看他如何用手指触摸那些凸起的特殊文字,如何动用所有的想象,去理解经线和纬线、公转和自转。杜斌认为:“听书,好像是怀里被人塞了一堆东西。而摸书,是自己主动走进去的,就像走进海里,感受海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脚面,那感觉太美妙了。”图书馆的视障阅览室,为困在家里的盲人读书搭建了一个好的场所,让图书馆的存在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已经退休十年的邓兴玉,闲暇时喜欢练字。图书馆开馆后,她从馆里借了四本字帖。她说:“那么多种字帖可以免费借回家,以后想练谁的字就练谁的,太方便了。”把自己心仪的碑帖带回家后,她戴上老花镜,伏在小桌上,从早到晚琢磨字形,一日复一日地临摹,直到还书期限。她借的书几乎看不出使用痕迹,就跟新的一样。后来,因为字帖不能借出图书馆,邓兴玉便退了读书卡,再也没有踏进图书馆。
杨素秋认为,区级图书馆的图书主要是为了“用”,“书贵为用”,图书馆藏书,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起来、动起来。也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在建馆阶段,大量采购了定价相对较高的儿童立体书:“公共图书馆也很少采购立体书,价格昂贵又容易破损,不划算。这样一来,整个市面上,精工细作的立体书几乎不可能被免费阅读……我想破个例,多采购这类书,不怕被读者翻坏,坏了明年再接着买。图书馆理应成为消除身份差异的空间,贫困家庭的孩子平时接触不到立体书,那我们就来提供一个地方,让他们坐下来尽情拨弄里面的小机关。”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教科书中的答案是:图书馆有三大传统功能,一是保留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二是宣传教育,三是满足和提升群众阅读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公益性和平等性。而通过杨素秋老师建的这座图书馆,我们似乎探索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答案。图书馆是灵魂的一处庇护所,它不仅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撮合着志同道合的灵魂相遇。
去图书馆坐坐吧,你与图书馆碰撞,你就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