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与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了成渝地区在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成果,展示了2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涵盖能源、交通、金融、产业、生
近日,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与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了成渝地区在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成果,展示了2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涵盖能源、交通、金融、产业、生态、民生等多个方面,其中,万盛《因地制宜走好转型路 因势利导打造升级版 奋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案例成功入选。
转型迫在眉睫,转型势不可挡。当前,万盛正聚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这一主线,推动经济、生态、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将万盛转型打造成为“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数据显示,去年,万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成果斐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08亿元,同比增长5.3%,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万盛再次获评优秀等次,并在2024年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为地区代表进行转型经验交流,这充分彰显了万盛在转型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与卓越成效。
产业提质增效能 新兴聚势兴百业
1955年,万盛因矿设区,一度是全国100个重点采煤区县之一,煤炭产量占四川省的1/4、重庆市的1/2,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煤炭、钢铁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煤海淘金”固然风光,但却让这座工矿重镇“遍体鳞伤”:资源濒临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破坏严重……
是“竭泽而渔”,直至“山穷水尽”,还是另辟蹊径,迎来“柳暗花明”?
党工委、管委会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加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不断壮大接续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地区经济从“地下到地上、黑色到绿色、单一到多元”转变。
走进福耀玻璃集团(重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能防晒的镀膜热反向玻璃、能在透明与不透明间切换的调光玻璃、能自动加热去雾除霜的夹丝玻璃……各种类型的玻璃应有尽有。
作为万盛的老牌玻璃企业,福耀玻璃已在此扎根23年,见证着万盛产业转型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是万盛工业转型发展的开端。
之后,越来越多的产业“新军”涌现,加入到我区转型发展替代产业队伍中。
2013年,上海耀皮玻璃集团把公司在西部的深加工基地布局到万盛,建成了一条镀膜线、一条中空线、一条对流式平双室钢化炉线,生产、销售新型节能、环保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及制品,包括节能低辐射LOW-E特种玻璃、夹层中空安全环保节能复合特种玻璃、自洁环保特种节能玻璃、彩釉装饰玻璃等。
眼下,像福耀玻璃、耀皮玻璃一样,一批代表我区优势产业的好种子、好苗子已在万盛站稳脚跟、开枝散叶;冠宇电池、西卡德高、奥镁集团、惠伦晶体等一大批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企业也在万盛深耕发展。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已具雏形。
当前,万盛正加速升级传统产业,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两个主导产业,新一代电子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三个特色产业和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智能化技改升级,建成全市唯一的煤电化工基地,集聚了神华集团、国电集团、东方希望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去年,园区产值集中度90%,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双双突破110亿元,规上制造业企业 亩均税收24万元、亩均增加值157万元、亩均产值456万元;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完成率分别达122%和 110%,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2家、“小巨人”企业3家,科技型企业779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累计获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获市级“绿色工厂”3个,万盛工业园区纳入全市第二批市级近零碳园区试点。
这足以说明万盛已彻底告别了对煤炭的依赖,走上一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结硕果 绿水青山展新颜
抬头见绿、低头有花、远眺是景,万盛之“绿”——“绿”在转型,“绿”在可持续。
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处处碧波盈盈、逶迤的亲水栈道、茂密的芦苇丛林、三三两两的白鹭……绘就一幅水清岸净、鱼鹭翔集、人湖和谐的迷人画卷。
这片汇集了诗意和美丽的湿地公园,正是万盛推动生态转型、践行绿色发展的一个切片。
在寻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道路时,万盛将青山湖作为滩头阵地,通过对流域人畜直排进行彻底治理、修建50公里环湖健身步道、广泛开展植绿护绿等措施,使昔日的秀湖更加靓丽。同时,工程建设中注重水源涵养林、水生植物栽植手法,构建库岸植物缓冲景观带,实现传统生态模式向生态景观模式的转变。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这才是青山湖最美的姿态!”如今,站在公园内的青山楼,市民田勇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变化的背后,是万盛全区上下持续发力,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久久为功结下的硕果。
近年来,不断探索转型发展的万盛提出了“经济转型,生态先行”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建设作为城市全面转型发展的切入点之一。
一方面,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心,统筹推进转型发展工作。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组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深入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另一方面,创新因地制宜丰富治理模式,将综合治理与城市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在沉陷影响较重地区开展生态修复,积极探索碳汇交易;在影响较轻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在沉陷稳定地区布局产业园区,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有效实现了“边治理、边改造、边提升”。
截至目前,万盛空气质量连续3年居主城都市区第1。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市级园林城市。农村环境大幅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青年、关坝集中连片7个行政村成功入选市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王家坝村、南门村等5个村成功创建巴渝和美乡村先行村。森林覆盖率达61%、居主城都市区第1。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3100万人次、增长6.2%。
经过一场接一场的硬仗、一年又一年的奋斗,万盛曾经“灰”与“黑”的色调已被天蓝水碧山青所取代,“万盛蓝、万盛绿”成为城市崭新的名片。
民生加码添暖意 福祉升级绘新颜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走好转型发展之路,万盛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破烂的房屋,狭窄的巷道,泥泞的土路,昏暗的路灯……曾几何时,身处工矿棚户区、采煤沉陷区和城市棚户区的群众,仰望城市林立的高楼,期盼有一天也能住进梦寐以求的新房,享受城市的灯火辉煌。
棚户区居民鲁玉惠回忆:“原先有一大片棚户区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垃圾遍地,最严重的是常常受到地质灾害、洪水、山体塌陷等安全隐患的威胁。”如今彻底改头换面了,棚户区已经完成拆迁,重修了河道、种上了绿树草坪。
居者有其屋,民才有所安。
于是,万盛以“群众不住新房、政府不盖新楼”的决心,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受损农房搬迁、工矿棚户区和城市棚户区改造。转型以来,累计新建、改造房屋面积26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约3000套,并配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8万困难群众从平房搬进楼房,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同时,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理民生事项1600余件,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行政村通公交率和光纤、天然气覆盖率均达到100%,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五大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保障网络不断织密。
此外,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关闭煤矿失业人员创业就业为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开展免费培训,累计举办去产能职工专场招聘会500余场次,妥善安置涉煤职工近1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获评市级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基地,坚持“惠民有感”工作导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5400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7%,高考本科上线率创历史新高。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综合医院。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连续7年居全市第1,形成城乡10分钟便民健身圈,成功纳入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试点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信访总量下降45%,群众安全感居全市第3,平安建设工作被市委平安办评价为“优秀”。
一路走来,万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基础日趋坚实,民生福祉得到显著提升。未来,党工委、管委会依然会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福祉上,让全区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戴 鑫 通讯员 宋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