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民生

党建引领 跑出乡村产业振兴“加速度”

0 2025-05-14 11:41:56

记者 戴 鑫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犹绍华的带领下,关坝镇兴隆村建立“电商+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丛林镇绿水村,靠“一朵蘑菇”做出上亿元产值,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富裕村;金桥镇青山村,依托青山湖

记者   戴  鑫

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犹绍华的带领下,关坝镇兴隆村建立“电商+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丛林镇绿水村,靠“一朵蘑菇”做出上亿元产值,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富裕村;金桥镇青山村,依托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众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一个又一个乡村的美丽蝶变,共同勾勒出万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目标要求,找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细化推进措施,发挥组织优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取得了新成效。


“党支部+”

共筑生态农业致富路

“村里真是比过年还热闹啊。”看着满园梨子硕果累累,游客纷纷拍照、晒朋友圈,关坝镇雷峰垭生态农业家庭农场负责人犹绍华脸上挂满了笑容。

犹绍华是关坝镇兴隆村地地道道的农家人,也是万盛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多年来,他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规模种植梨树,打造生态家庭农场,登记注册的“犹绍华雪梨”和“犹绍华雪梨膏”已成为万盛名特优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目前农场产梨年均稳定在20万斤以上、雪梨膏产量2000斤,年销售收入110万元左右,解决了当地80余名贫困家庭人员就业难题。

每年,梨花绽放、鲜果采摘时,来村里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整个兴隆村充满了生机。“习惯了,自从犹绍华的生态梨出名后,每年三四月来村里看梨花,八九月来摘梨子的游客就特别多。”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杨大叔说道,“农忙时我在农场里打工,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收入。”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报党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犹绍华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好“头雁”效应,引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

在镇党委的建议下,犹绍华组建行业党支部,成立“36联盟”,定期召开支部大会,共同学习先进种植经验,探讨遇到的发展难题,开创了“互帮互助、竞相争先、携手共建”的发展局面。截至目前,“36联盟”共发展种植养殖大户36户,规模位居全区第一,不仅建立了农业抱团发展的新模式,也为其他山区家庭农场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近年来,我区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外引活水”“内育栋梁”高素质农业农村产业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释放“头雁”领航效应,培育“兴农大户”,采取“党支部+”模式,成立行业党支部,推动形成“链主”党员先锋为引领、农户参与的产业主体“雁阵”,开创全区农业产业“互帮互助、竞相争先、携手共建”发展新模式。同时,坚持以党建赋能,建立“行业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体系,搭建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平台,定期举办党建联盟议事协商座谈会,推动立体生态发展项目、“微万盛”电商合作项目、农旅一体化项目等产业项目落地实践,并联合开展专业实操培训,解决种植技术难点、销售转型堵点等问题,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村企联谊

筑起产业振兴“红色联盟”

连日来,关坝镇兴文村的100亩高粱地里,在农技人员现场指导下,村民在田间做好高粱管护。

这片高粱地的负责人是一名返乡创业者,在兴文村村委会的支持下流转100高标准农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高粱产业。

“为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将积极提供人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撑,培育扶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发展好高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关坝镇兴文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还将帮助种植户发展高粱种植,同时延伸产业链,引进高粱深加工企业,提高高粱的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区各镇村立足村情实际,把“党建+村企联建”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通过结对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力争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增效”的总体目标,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一方面,联村联企产业集聚,“红色联盟”激活力。切实充分发挥“36联盟”等行业组织联村联企纽带作用,主动在因地制宜、挖潜效力上下功夫,着力扩大产业集聚覆盖面和影响力,拓宽党建联盟红色资源优势,形成以镇联合总社党支部为统领,集聚村社区党组织力量,吸引N个社会及小农户组织参与的“1+10+N”产业党建联盟体系,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另一方面,利益联结共建共享,“多元融合”聚民心。坚持以党建引领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聚焦龙井雪梨加工主导型产业,调整优化产业规模结构,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村民致富信心,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同时,打造“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旅融合产业链,开发乡村体验游、农业休闲旅游、采摘节等旅游产品,举办各类主题文旅活动,拓宽品牌知名度,将单一种植养殖模式切实转向以农旅融合发展为主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

党建领航

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

近日,在金桥镇星河村升级扩建的星河酒厂里,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在厂房的一角,村民杨波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刚刚酿好的高粱酒倒入坛中准备封存。

今年49岁的杨波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几年前,他上要为年迈的父母患病担忧,下要为两个孩子的学费犯愁,全家的收入来源就靠种植几亩水稻,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村里办了酿酒厂,他就在酒厂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工作稳定还能照顾家庭。

“在酒厂上班的同时,我还种植了2亩多的红高粱,每公斤的收购价格约6元,去年仅种植高粱我就增收近3000元。”杨波喜滋滋地说,他的收入逐年翻番,他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星河村党支部书记杨秀文介绍,为了盘活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该村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村企结对、整合项目”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成立村集体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不仅免费为农户提供高粱种子,还在今年升级扩建了酒厂,既收购村民种植的高粱,又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党建工作如何引领产业发展?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我区各村紧紧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的目标,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建强支部促发展、发展产业助党建”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找路子,传统农业变特色产业。目前,我区正在培育壮大食用菌、茶叶、猕猴桃、方竹笋、生态鱼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其中,以丛林镇为核心的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年产量达6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黑山镇、丛林镇一带的猕猴桃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亩,年产量800余吨;茶叶主要分布在青年、关坝、南桐等镇,面积稳定在1.6万亩。

挖资源,撂荒田地变千亩良田。为有效整合撂荒土地、闲散用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我区投入资金4300万余元,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为重点,开展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10008亩。

抓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以“强村富民”改革为抓手,推广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等8种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电商”增收模式。2024年,全区累计发展食用菌、猕猴桃、柑橘、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10万余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市级9家、区级28家;新培育家庭农场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农产品加工业规上总产值增长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