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厂煤场实现“无人操作”。 通讯员 蓝 凯 摄(记者袁治卫通讯员蓝凯)近日,在重庆电厂的煤场上,巨大的斗轮机高效运转,将煤炭精准输送至皮带,形成一条“黑色长河”。与热火朝天的煤场相比,斗轮机室内却空无
重庆电厂煤场实现“无人操作”。 通讯员 蓝 凯 摄
(记者 袁治卫 通讯员 蓝 凯)近日,在重庆电厂的煤场上,巨大的斗轮机高效运转,将煤炭精准输送至皮带,形成一条“黑色长河”。与热火朝天的煤场相比,斗轮机室内却空无一人。
这是重庆电厂的卸煤场景,随着重庆电厂斗轮机无人值守科技项目经过专家验收程序后正式投运,传统煤场插上“智能翅膀”,实现了“无人作业”。
“指尖鼠标一点,选区、取料、确认”,在干净整洁的智慧煤场操控室内,斗轮机司机正通过操控电脑,在智慧煤场控制平台上操作,巨大的斗轮机按照指令悬臂划至煤堆上空,下斗、取煤一气呵成。
重庆电厂燃料运维部安全主管何开瑜介绍,该项目通过激光扫描实时构建煤场三维模型,结合北斗定位与智能算法自动规划路径,大幅提升斗轮机定位精度,每小时的出力提升500吨,同时将盘煤时间缩短至30分钟,整体工作效率较投运前提升70%。
“技术进步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效率更高,工作环境更好。”斗轮机司机表示,以前,斗轮机司机都需要在现场狭小、闷热、高粉尘的司机室内工作,堆取方式、流量控制全凭司机经验。在迎峰度夏用煤高峰时期,斗轮机司机们往往一干就是7-8小时,连续长时间工作也增加了误操作的风险。
在智慧赋能下,投运后的系统相比以往,无人值守系统实现了“一人监控多机”,让斗轮机司机从高粉尘驾驶室转移到智能化中控室,职业健康条件显著改善,同时通过雷达传感器、机械限位开关、防撞演算软件等实现防碰撞,红外测温与振动监测预警准确率超95%,让安全防护实现质的飞跃。
何开瑜表示,该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同样显著。通过精准取料控制与设备协同优化,使煤场空间利用率提升10%,取料环节电耗降低15%,配套的洒水除尘系统让作业环境粉尘浓度下降 70%,相较于老系统预计每年可减少煤尘排放约120吨,实现能耗与污染的“双降”,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