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社会

橘香里的“牛劳模”

0 2025-07-14 10:52:51

□陈 劲清晨,在海拔700多米的丛林镇绿水村香薇园里,一位中等个头、身材敦实的中年汉子猫着腰,娴熟地在橘树下锄草,偶尔直起腰,抹一把汗、灌两口凉茶,又埋头忙碌于幽香清新的橘树林中。“蔡书记,周末还在忙呀。

□陈  劲

清晨,在海拔700多米的丛林镇绿水村香薇园里,一位中等个头、身材敦实的中年汉子猫着腰,娴熟地在橘树下锄草,偶尔直起腰,抹一把汗、灌两口凉茶,又埋头忙碌于幽香清新的橘树林中。

“蔡书记,周末还在忙呀。”我沿着七拐八弯的小径,在一片橘花林中找到了香薇园业主、绿水村党总支书记蔡志华。“现在正是柑橘管护的关键时候,万万闲不得。”蔡志华咧嘴一笑。“他属牛,劳碌命。”旁边锄草的乡亲打趣道。我一听乐了:“巧了,我也属牛。”一对生辰,我俩同庚。

山风拂过,漫山遍野的柑橘林随风摇曳,阵阵清香混着泥土味儿往鼻子里钻。瞅着这两百多亩果园,我感叹,这里面不知倾注了蔡志华多少心血。再瞧这位同庚,一双旧胶鞋沾满泥,衣服袖口磨得发亮,眼神清亮,透着庄稼人特有的精明干练。

“兄长已是劳模,还这样勤劳耕作,‘牛劳模’之名当之无愧。”我竖起了大拇指。蔡志华搓着厚实的手掌,“属牛的人嘛,认准了路就只晓得闷起脑壳往前拱。”

二十多年前,蔡志华还是个柑橘种植的“菜鸟”。

1998年,蔡志华怀揣着果园创业的梦想,看中了这片百余亩的柑橘林,带着妻儿把家安在了山上。当时,山上没水没电,进出艰难。他们夫妻俩硬是靠着一把錾子、两把锄头,一锤一镐地开凿出了一条2.5公里的创业公路。一家人勤扒苦作,汗洒山野,几度辛酸硬扛。

那时,蔡志华的女儿在镇上读幼儿园,放学要走几公里山路。有一次,天黑还没到家,夫妻俩顾不上疲惫,打着火把下山寻找。山风呼啸,四周漆黑,他们心急火燎地喊着女儿的名字,声音在山谷回荡,回应他们的只有冰冷的山风和自己那颗悬吊吊的心。终于,在半路山坳边,脚步愈发急促的夫妻俩发现了在此熟睡的女儿。那一刻,蔡志华高高举起的手还是心疼地放下,轻轻拂去女儿头发上的草屑。这段往事至今让蔡志华眼眶发红、声音哽咽。

创业头几年,由于技术不足,果园收益微薄。除去偿还贷款利息,一家人要靠借钱维持生计。“那时候我就是个‘菜鸟’。”蔡志华自嘲。但他毫不气馁,夜读农技书籍,又前往长寿、江津等地取经,回来后日复一日地琢磨新技术、试验新品种。

经过多年摸爬滚打,蔡志华终于掌握了生态种植和科学嫁接等真功夫,成了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每到收获季,柑橘压弯枝头,金黄的橘果皮薄汁甜。挎着竹筐的游客穿行林间,单日最高接待八百余人。蔡志华接待游客说到声音嘶哑,妻子反复热着的午饭,他只能扒拉几口。

“我能有今天的好光景,还多亏了党的惠农政策。”蔡志华高兴地说,这些惠农政策让香薇园实现跨越式发展:果园扩大到260余亩,年产量突破40万斤,年产值稳定在70多万元。同时借势发展休闲农业,挖掘赏花、采摘增收潜力,促进农场“景区化”,实现了向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华丽转身。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远处这几年发展起来的樱桃园、桑葚园、林下养殖园及休闲山庄清晰可见,几幢民宿风格的木屋静立林间,和橘树林浑然一体,三五游人正悠闲地倚于阳台,欣赏着绿水村的田园风光。

“蔡书记,你不仅自家果园发展得好,让香薇园成为万盛农旅产业的标杆,还勇做乡亲们共同富裕的带头人,真是辛苦您了。”我由衷赞叹。

“人不能忘本,再说我是一名党员。”2019年,蔡志华当选绿水村党总支书记,带领乡亲们念起了“致富经”:先是成立香薇家庭农场党支部,解决了70多名村民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接着组建南瓜、西瓜合作社,入股农户每年享受25%的分红,随后创办全区首家农机租赁公司和发展食用菌合作社,让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

凭借多年的突出贡献,2023年,蔡志华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称号。

“咱们绿水村今后往哪儿发展?”

“主抓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蔡志华胸有成竹地说。

回程路上,橘香盈袖。俯瞰绿水村,阡陌交通,屋舍错落。蔡志华这位“牛劳模”,正在橘花丛中耕耘出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