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国容在大娄山的重峦叠嶂间,万盛犹如一枚青铜印章,镌刻着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铁血记忆。这个因煤而兴的地方,以乌金淬炼的筋骨、溶洞轰鸣的机床、古道蜿蜒的血脉,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构筑起陪都重庆的南部屏
□费国容
在大娄山的重峦叠嶂间,万盛犹如一枚青铜印章,镌刻着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铁血记忆。这个因煤而兴的地方,以乌金淬炼的筋骨、溶洞轰鸣的机床、古道蜿蜒的血脉,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构筑起陪都重庆的南部屏障。
一、能源动脉:南桐煤海托起抗战脊梁
1938年,日本侵略者兵临华中重镇武汉,国民政府计划在重庆构建从钢铁到武器的国防工业体系。钢铁作为战时工业的基础,其生产离不开铁矿与煤炭资源。
为解决抗战后方钢铁企业能源问题,常隆庆、潘钟祥、李春昱、彭国庆等早期地质工作者历经艰辛踏勘,在万盛发现了储量超亿吨的优质煤炭资源。以侯德均、崔桐、张伯平等为首的南桐煤矿首创者们,于1938年10月开始筹建南桐煤矿。1939年5月,因抗战用煤告急,南桐煤矿筹备处收购地方小煤窑,经改造后即出煤,缓解了燃眉之急。随后,不断增设矿井,实现规模化开采,煤炭产量从1939年的5000吨跃升至1942年12万吨,推动了重庆战时工业体系的形成。
与此同时,东林煤矿也集资改造,大量供煤。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抗战胜利,仅南桐、东林两矿就生产原煤78.53万吨、焦煤24.20万吨,保障了战时重庆的兵工、钢铁、电力等工业和民用供应,有力支援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
抗日战争的需求还促进了洗煤工艺在万盛的大发展。洗煤工艺使粗糙混杂的原煤经过破碎筛分,严格排除矸石及有害的硫分,解决了高硫钢易脆裂的问题。万盛产出的冶炼精煤在抗战后方独树一帜,成为优质品牌,被誉为“抗战煤”,用来冶炼钢铁,制造武器,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溶洞惊雷:海孔秘境的航空奇迹
万盛丛林镇海孔洞为天然溶洞,周围山势起伏,地势险要。抗战期间,因其隐蔽的地理位置,成为理想的飞机制造地点。
1938年初,国民政府决定将位于江西南昌的中意南昌飞机制造厂内迁至海孔洞,更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名海孔飞机厂)。
当时,海孔飞机厂聚集了一批如林同骅、顾光复等全国航空技术专家,他们带领1200名技工,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制造出了60余架飞机,包括仿苏E-16式驱逐机的“忠-28甲”式战斗教练机33架、仿制H-17中级滑翔机30架、初级滑翔机6架。特别是“中运1”号,这是我国历史上自行研制的第一架中型运输机,于1944年试飞。这些飞机的制造不仅支援了当时的抗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航空技术人才,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力量。
三、天堑通途:立体交通网的战时突围
(一)川湘动脉:用血肉筑就的抗战生命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加强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做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准备,决定修筑川湘公路。该公路从綦江雷神店珠滩起,经万盛、南川、涪陵、彭水、黔江、酉阳、秀山至湖南沅陵县三角坪,全长858公里。1936年,川湘公路动工修建,其中万盛段长26公里,为泥结碎石路面,宽6米,是万盛区境内公路主干道,是年10月底完工。广大民众义务修筑,在綦江到万盛的蒲河乡场边、二郎峡口等险要地段,筑路工人不畏艰险、流血流汗,按时修通。
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切断了重庆经长江水道与华东地区的交通线,川湘公路成为抗战大后方与前线联系的交通干道,不少中国军队从重庆经此路开赴前线。同时,南桐煤矿位于川湘公路旁,修建时的材料运输及建成后部分煤焦的运输均依赖该公路。从1938年开始,西南运输处沿川黔、川湘等线运输军工器材、航空燃油等军事物资。据统计,1938年至次年7月,川湘公路货运量9778吨;1939年8—12月,经川湘公路抢运湘西入川的钨锑、大米等物资近2000吨;1941年,川湘公路共运送货物19152吨。1940—1942年间,因滇缅公路、滇越铁路被封锁,川湘公路承担70%的国际援华物资转运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输血管”。
(二)轨痕千秋:木轨斗车的煤运史诗。为解决煤炭运输瓶颈,1939年1月,南桐煤矿开工修筑王家坝至蒲河杨柳湾轻便铁道,全长17.27公里,1940年6月竣工,这是万盛历史上第一条轻便铁路。因当时缺钢轨,除拐弯处铺设钢轨外,其余路段初用青㭎木代替,1940年10月更换为钢轨。1943年,南桐煤矿修建蒲河至石角轻便铁路,之后又延伸到三江,全长10.07公里。王三线轻便铁路未使用蒸汽机车,仅使用南桐煤矿自制的250部装载500—1000公斤的木斗车,全由人力推动,日运输量约130吨。
(三)舟楫争流:孝子河上的战时航道。抗战时期,为解决煤炭运输问题,官方除修建轻便铁路外,还整治綦江、蒲河航道。孝子河是长江二级支流,其航运主要从万盛场周家滩码头到蒲河鲁峡峒码头一段,全长20余公里,是当时重要的水运通道,东林煤矿的煤通过孝子河运至蒲河鲁峡峒卸货,再用人力转运至下游杨柳湾上较大的船,运往重庆。1939年7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到蒲河大仁闸坝(大场滩)视察。其后,国民党要员陈果夫、翁文灏等前来视察南桐煤矿运输情况。为提高运力,整治綦江河滩险27处,修建5座船闸,年运输量从3万吨增至15万吨,保障了战时物资通道畅通。最繁忙时,孝子河有船300多只,下游蒲河船只更多。
四、众志成城:万千民众的抗战情怀
抗战时期,后方民众团结一心、共赴国难,万盛民众也积极行动,贡献力量。
(一)献机报国:南桐煤矿的空中支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发起“献机运动”,号召民众捐款购买飞机,许多商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南桐煤矿作为战时重要资源生产单位,在高效生产的同时,组织职工募捐,按文官军用技术人员薪额及陆军人员官阶薪额比照表扣缴款项。用筹集的款项购买战斗机,成为重庆募捐购机中以“军党号”命名的4架飞机之一。
(二)战地传奇:刘子如的爱国担当。抗战爆发后,年已67岁的万盛籍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刘子如积极组建重庆战地服务团,筹集40多万件物资,带队奔赴皖南前线,为国共将士服务3年。陈毅将军感其爱国热情,题赠“送给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留念”大幅照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他颁发“服务前线、卓著成绩”的陆海空军褒状。刘子如的爱国壮举,彰显了工商界的爱国情怀。1949年1月,刘子如去世安葬在故里万盛,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重庆历史名人”。
(三)无名丰碑:沉默的血火记忆。抗战期间,许多民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据《南川县志》记载,1939—1941年,日军侦知海孔洞一带有飞机厂,先后5次派飞机轰炸,因工厂隐蔽防护较好未找到。1939年10月13日上午,18架日机轰炸飞机厂未果,恼怒之下轰炸南川县城,造成168人死亡、310人伤亡的惨剧。
还有众多籍隶万盛的将士奔赴前线,如9岁参军,不到14岁奔赴缅甸抗日战场的傅开良;拼刺刀守城,誓不当亡国奴的向重发;两度从军抗日的黄冀生;英勇作战的抗日空降兵湛治由等。不少将士血洒疆场,有记载的抗日阵亡官兵如原万盛乡的张炎平、王正才、王文仁、郑少清、何述周、傅海云、傅洪州、傅夕云;腰子乡的李青山、李昌林、李少成、李朝阳、李云宁、李云光、李平安、张少安、张军谷、陈元青、傅开隆、傅少青、冯云青;丛林乡的张江州、马少青;青年乡的犹敬伦、翁远志、范树清、李平安、兰鸿模、王树清、文海云、黄少成、罗能、王友余、钱海连;建设乡的李光德、李南钦、赵树荣、赵品昌;金灵乡的许永述、梁宴程;兴隆乡的秦德三、犹香钧、罗之臣等。因万盛当时分属南川、綦江、桐梓三县,还有部分将士无法区分乡籍未录入,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一寸河山一寸血”的誓言。
万盛对抗战贡献,是中国工业内迁的缩影,更是全民抗战的生动注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万盛抗战记忆将永远激励后人:只要众志成城,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