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体旅

万盛好礼:把一座城市的温度打包回家

0 2025-07-18 10:17:34

记者 叶 露在黑山谷景区北门广场上,一张木质便携桌临着人流摆开,铺着蓝白相间的布面,几只黑叶猴玩偶整齐排成一列。它们毛茸茸的,脸颊圆圆,眼神里透着一点“想回家”的样子。一位年轻妈妈抱着孩子站在摊前,指着

记者   叶  露

在黑山谷景区北门广场上,一张木质便携桌临着人流摆开,铺着蓝白相间的布面,几只黑叶猴玩偶整齐排成一列。它们毛茸茸的,脸颊圆圆,眼神里透着一点“想回家”的样子。一位年轻妈妈抱着孩子站在摊前,指着其中一只开口问:“这个,是叫‘溱溱’对吧?”摊主点头,笑说:“你是看宣传册来的嘛?孩子喜欢买一只回家吧。”

如今,带一件礼物回家,早已成了旅行清单上的“标配”。那些能看得见、带得走的本地好物,早已不再只是冷门纪念品或稀罕收藏,而是许多游客结束旅程时,亲手画下的“句号”。

为了让这份“句号”更有分量,万盛围绕非遗技艺、城市记忆与自然风貌,从中汲取灵感,打造出一批既有新潮设计感、又充满万盛元素的“好礼”:从黑叶猴公仔的童趣,到蓝染蜡染的质感、红茶礼盒的雅致,再到以古籍书法为灵感的灯具装置……这些散落在景区、博物馆、商圈与街头巷尾的产品,正在组成一张可触、可带、可讲述的城市礼物地图。

“心意”文创,带你读懂万盛

在万盛博物馆的文创区,一排苗族女孩造型的玩偶整齐陈列,色彩饱满,衣饰繁复,银饰与裙摆的图案取自传统服饰中的经典纹样,既有辨识度,又藏着故事。

她叫“阿彩”,灵感源自本地原创民族舞蹈《红苗舂米舞》。自推出以来,这位身高不过二十厘米的女孩,已经从舞台走进柜台,衍生出钥匙扣、书签、抱枕等多个品类,成为“万盛好礼”体系中最具辨识度的IP之一。

“我们尽量还原苗族服饰的结构,同时保留舞蹈动作的动态特征。”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设计团队还邀请非遗传承人手绘银饰纹样,强化文化细节的可信度与传承感。游客喜欢她,不仅因为造型可爱,也因为她代表着这座城市一部分鲜活的民族记忆。

在黑山谷景区出口,“万万”和“溱溱”——一对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为原型打造的IP形象,同样吸睛。它们常被做成毛绒玩偶、贴纸或钥匙扣,摆在货架最显眼的位置,是不少孩子一眼就能认出的“熟面孔”。

与“阿彩”强调民族文化传承不同,“万万”“溱溱”更侧重生态理念与情感连接。除了在细节中融入苗绣元素,设计方还为每件产品配备背景小卡,讲述这对“山林守护者”的故事。“我们希望它们既是纪念品,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载体。”设计团队表示。相关产品还延伸开发了H5页面、短视频动画等,推动线下IP在新媒体平台上“二次生长”。

目前,“阿彩”“万万”“溱溱”三大IP产品已进入万盛多个文旅场景,从博物馆到商圈,从景区到文创展会,它们既是文化内容的可视化表达,也是一座城市留给游客的温柔告别方式——不是空洞的象征,而是可以带走、可以回味的“情感具象”。

非遗上新,能打包的“万盛记忆”

在万盛国能天街一家茶叶专卖店,LED屏上循环播放着一句话:“养生黑山谷,品味黑山红。”木质货架上,包装考究的“黑山红·水云长”系列茶礼整齐码放,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打量,有人甚至专程为它而来,只为带回家当作一份体面又地道的伴手礼。

这款红茶出自5A级景区黑山谷,由重庆翠信茶叶有限公司研发,原料来自本地规模化种植基地,制茶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近年来,借助“万盛好礼”品牌的推广,“黑山红”在旅游市场迅速走红,年销量突破10吨、产值超400万元,还荣获“重庆好礼”金奖,被纳入市级外事礼品目录。

对许多游客而言,吸引他们的不只是茶本身的品质,还有那份被压进一砖茶叶里的地方记忆——山谷的气息、老街的温度、制茶人的手艺,一并打包带走,抵达另一座城市。

像“黑山红”这样脱胎于非遗工艺的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游客看见。而更多传统技艺,也悄然“上新”,出现在灯光明亮的陈列空间里。

在万盛博物馆的文创区,蓝底蜡染靠垫、围巾和“相悦·溱州”系列灯具整齐排布,不少年轻游客拍照、试戴、发朋友圈之后才发现,那些图案源自传统蜡染。“很多人原本不知道这是非遗,了解之后觉得特别,就买了。”一位讲解员说。

苗绣发簪的设计,则在传统与实用之间找到平衡:既保留了“错针堆绣”的立体感,也将簪头改为现代合金结构,更轻巧。“这个簪子以前在展览上见过,但那会儿觉得太贵重。”一位来自成都的游客试戴后说,“现在变得日常了,放行李箱也不怕压坏。”

曾经只能在展柜中“远观”的非遗,如今成了旅途中可触、可用的生活器物。它们出现在茶馆、景区出口、商圈街区,也藏身于博物馆和文创巷子。不重、不贵,却足以勾起一段旅程的回忆,也成为万盛送给游客的温柔收尾。

地道土货,藏着最浓人间烟火

旅行的终点,常常是一场采购。

无论是山头海角,还是城市乡镇,游客在归程前总要“挑点土货”带回去——能吃的、能分的、带着一口地方味的东西,既当纪念,也好作伴手礼。

在万盛,这样的“土味行李”尤其受欢迎。黑山腊肉、酱香豆腐乳、柚子蜜、糯米糕、土蜂蜜……它们来自集市摊头、农家作坊、小镇门店,没有包装策划,也无需营销话术,靠的只是一股熟悉的味道和实在的手艺。

清晨七点,青年镇场镇的老场口已经热闹起来。油条锅边冒着热气,咸菜摊前排起长队。农家腊肉、土蜂蜜、豆腐乳一字铺开,按斤论价、当场试吃。一位从主城区自驾来赶场的游客提着两包腊肉笑说:“我妈就喜欢这个味,我每次来都带一份回去。”

除了赶场,节庆也是游客“买土货”的好时机。每年春天的五和梨花节上,不少村民自发带来自家做的手工红薯粉、萝卜干、干笋等,在景区外支起摊位;而不久前的“巴蜀非遗英雄会”,既有演出和打卡项目,也让游客的包里多了几斤土鸡蛋、一坛糯米酒、几瓶雪梨膏。

它们没什么“精致外衣”,甚至有些“土得掉渣”。但也正因如此,显得格外亲切、实在。

“每年夏天都要来黑山避暑,遇到赶场天必赶场,看到土货就忍不住买。”来自九龙坡的游客杨真容说,走过摊前闻到熟悉的味道,就有种“非买不可”的冲动,“这就是土货的魅力。”

在“购在万盛”的旅游地图中,这类土特产扮演着朴素却受欢迎的角色。它们无需说明,也不讲形式,只需一道味道、一个称呼,便能唤起人对地方的记忆,也让一段旅途有了余味和纪念。

一件文创、一方非遗、一份土货,它们或许不能代表整座万盛,却能让人记住万盛的样子。

当旅程结束,那些被放进行李箱、带回家、分享出去的“万盛好礼”,也是人与一座城之间最温柔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