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体旅

“天赋”+“创新” 赛事流量变消费留量 ——解码体旅融合的万盛实践

0 2025-08-04 11:30:50

记者 刘亚兰山间步道上的徒步者步履轻快,峡谷漂流里的尖叫声此起彼伏,运动场馆内的喝彩声不绝于耳……夏日的万盛,活力涌动,风光正好。如今的万盛,早已褪去“煤城”的厚重底色,换上了“体旅融合”的活力新装。

记者   刘亚兰

山间步道上的徒步者步履轻快,峡谷漂流里的尖叫声此起彼伏,运动场馆内的喝彩声不绝于耳……夏日的万盛,活力涌动,风光正好。


如今的万盛,早已褪去“煤城”的厚重底色,换上了“体旅融合”的活力新装。这座因运动与风光吸引八方来客的城市,正以蓬勃的生机向人们展示着转型后的全新面貌。

近年来,万盛在体旅融合的赛道上持续冲刺,收获了一串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摘得“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金字招牌,更将中国・重庆万盛“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打造成“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从昔日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到“运动+风景”的活力体旅新城,万盛用实打实的发展成果,书写了一段体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制度破壁:破解转型困局

资源枯竭曾是万盛绕不开的发展难题。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万盛曾长期依赖煤炭产业,“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在资源日渐枯竭后,引发地面沉陷、产业空心化等连锁反应,城市发展举步维艰。面对困境,万盛以制度创新为钥匙,锚定体旅深度融合方向,力求打破困局,重塑城市发展格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障转型顺利推进,万盛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主体”的三维协同机制。成立文体旅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引进重庆渝万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为当地体育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实施月度旅游服务质量暗访制度,从细节处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这一系列举措,将“体育+旅游”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机制的打通,带来了真正的管理效益。万盛整合分散资源,成立“中渝旅体公司”,统一进行项目运营与财务管理。这一做法有效激发了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推动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良好发展局面,让体旅融合的各项举措得以高效落地。

制度创新的成效,在数据上得到了直观体现。2024年,万盛GDP达到291.08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达8.9%。凭借这样的转型成果,万盛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成绩,更被树立为全国转型经验交流会的“样板案例”。

场景焕新:激活山水价值

在体旅融合的赛道上,万盛以“场景革命”破题,将曾经制约发展的265—1973米垂直高差地貌,转化为独特的资源优势,催生出一系列现象级体旅融合场景,让“山水资源”变成“流量密码”。

梦幻奥陶纪景区的“高空冒险矩阵”是场景创新的典范。依托千米悬崖地貌,景区打造出300米高空悬挑80米的玻璃悬廊、21米悬崖秋千、高度近30米的跳崖机等多项极限项目,每一项都精准击中年轻人“挑战自我”的心理需求。这些项目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突破,更构建起“体验—分享—传播”的流量闭环:游客在悬崖边的尖叫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疯传,#奥陶纪尖叫挑战#话题播放量超5亿次,带动景区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

黑山谷景区则走出“运动+生态”的融合路径。景区将健身步道嵌入喀斯特峰林深处,游客在徒步中可近距离观赏“一线天”“天门洞”“飞龙瀑”等地质奇观。清晨的薄雾中,徒步者与山间猕猴不期而遇;午后的阳光下,游客穿梭在绿荫隧道——这种“动中赏景、景中悦动”的沉浸式体验,让景区成了游客心中当之无愧的“夏季必到之地”。

而万盛黑山谷国际飞行营地低空滑翔伞项目的推出,让万盛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项目实现“立体扩容”。如今,游客得以挣脱地面的束缚,在不同高度感受万盛的魅力。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全民健身的选择,让运动爱好者有了新的挑战目标,也为文化旅游增添了更多元的体验,让“体育+旅游”的融合呈现出更立体、更丰富的模样。

从悬崖极限到林间徒步,再到低空飞行,万盛通过场景革命让体旅融合从“简单叠加”迈向“化学反应”,每一处场景都是自然禀赋与人文创意的碰撞,持续释放着“爆款效应”。

赛事聚能:点燃全域热度

万盛深谙赛事经济的撬动作用,通过打造系列国际赛事IP,让体育竞技成为全域旅游的“流量引擎”。

今年,中国・重庆万盛“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全新升级,以崭新姿态吸引着全球目光。7月17日至20日,自国内外的32支队伍、约500名羽球高手齐聚万盛,展开激烈角逐。赛事期间,万盛巧妙融合体育与地方特色,举办黑山谷露营烧烤音乐节、开展农特产品展销会、推出球星见面会互动活动……受赛事带动,黑山谷景区游客量激增,相关旅游线路在社交平台热度高涨,众多参赛者与观赛者在打卡赛事的同时,深度体验万盛的山水风光与人文风情,形成一波“赛事+旅游”的热潮。

青山湖国际跑步节,则以“赛道即风景”的独特优势圈粉无数。参赛者沿着湖岸奔跑时,左手触碰青山倒影,右手掠过碧波涟漪,沉浸式体验“人在画中跑”的诗意。这种融合自然禀赋的赛事设计,不仅让景区客流同比增长超20%,更催生出一批“复购型游客”——有位成都跑者在赛后三个月,专程带着家人重游青山湖,笑称“要把比赛时错过的风景补回来”。

乡村赛场同样活力涌动。2024年中华垂钓大赛重庆万盛选拔赛暨首届川钓王钓鱼争霸赛(重庆站)期间,150余名垂钓爱好者相聚关坝镇凉风村。白天,选手们在池塘边比拼耐力;入夜后,湖畔的蛙鸣与烧烤的滋滋声交织,让“赛事+乡村”的体验充满烟火气。

从球场到湖畔,从城区到乡村,万盛的赛事经济正形成“参赛—游览—消费—复游”的循环,让体育竞技与全域旅游产生深度共振。

基建提质:织密休闲网络

为实现“全民健身”带动“全域运动”的目标,万盛以基建升级为抓手,为全域旅游注入硬核支撑。系统性推进“一十百千”工程,建成1个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中心、10个专业化训练基地、100个嵌入社区与景区的健身公园,以及1000公里串联山水的健身步道,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形成“出门见场馆、步行入公园”的运动生活圈。

千里步道系统是串联全域的“黄金脉络”。它不仅将黑山谷、石林、青山湖、板辽金沙滩等景区紧密相连,更像一条丝带延伸至山间民宿、非遗小院和田园农庄,构建起“步步皆景、步步能停”的慢行网络。在步道沿途,完善了导览标识、补给站和休息点的布局,还推行健身年卡等机制,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便利。许多游客在步道上漫步或骑行,既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又能随时停下来休息、品尝当地的美食,感受万盛的风土人情。

硬件之外,智慧化服务为万盛体育旅游体验再升级。手机“扫一扫”,即可连通智能健身器材与体质监测设备;足不出户,能观看中国乒乓球甲A万盛赛区赛事直播……爱盛行智慧体育大数据平台以“1+1+N”模式为支撑:一个大数据云服务中心,涵盖物联网管控、体育场景数据等;一个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贯通多终端服务;N个体育场景应用,覆盖智能穿戴、智慧场馆、赛事直播等。

如今的万盛,基础设施与智慧服务如同双轮驱动,让每一位到访者在运动中赏景,在休闲中感受便利,全域旅游的活力在细节处持续绽放。

融合共生:拓展多元生态

万盛的体旅融合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体育+”释放跨界融合的乘数效应,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

在产业层面,“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赛不仅带动了赛事门票、住宿餐饮等直接消费,还衍生出羽毛球培训、文创产品开发等产业链。凉风村的垂钓经济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农产品也因为游客的到来有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在民生领域,全民健身被纳入健康管理体系,万盛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5.4%,经常锻炼人口占比61.6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生活更加健康、积极。

在文化维度,苗族踩山会的银饰叮当与极限运动的破空呼啸相互碰撞,熔铸成极具辨识度的文旅IP。这两种看似违和的场景,却精准捕捉了不同群体的需求——钟情民俗的游客在踩山会中触摸文化根脉,热衷挑战的玩咖在极限运动中释放活力。二者的呼应,让万盛体育旅游突破单一维度,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多元魅力。

万盛还培育水上运动旅游、山地户外运动、低空飞行户外运动等体旅融合项目,打造奥陶纪极限运动基地、板辽湖水上运动中心、石林定向运动基地等10多个体育旅游综合体,推动万盛从“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向“世界旅游目的地”大步迈进。未来,万盛将继续深化体旅融合,为游客带来更多独特的体验,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体旅融合的万盛实践,不只是产业迭代,更是发展逻辑的革新。其彰显的深层潜力,将持续为城市转型注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