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时政

水润盛城惠民生 ——看我区乡村振兴如何加强“水支撑”

0 2025-08-13 11:42:44

记者刘倩通讯员孙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区坚持做好“水文章”,守牢农村饮水安全底线,夯实粮食安全水

记者   刘  倩   通讯员   孙  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区坚持做好“水文章”,守牢农村饮水安全底线,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碧绿清澈,白云倒影水中,景色如画。(资料图)

1

保障农村饮水,夯实民生之基

饮水安全是民生底线,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万盛地处渝南片区,地形复杂,部分高海拔、分散式村社长期受水源不稳定、管网覆盖不足等问题困扰,季节性缺水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拦路虎”。

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尽管全区农村集中供水率已达94%,但在特殊干旱年份,缺水问题依然突出。2024年,全区累计干旱天数达41天,为保障群众饮水,临时送水达992人次。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为彻底解决农村饮水难题,我区启动2025年农村供水保障易旱区域水源工程,一场饮水安全攻坚战在山间田野打响。

该工程精准聚焦石林、青年、金桥、关坝、黑山5个镇的易旱高风险区域,规划新建和整治蓄水池10余口、铺设供水管道160公里,配套建设泵站2处,总投资611.38万元。

在青年镇燕石村的施工现场,挖掘机挥舞铁臂,工人师傅们忙着铺设管道,一派繁忙景象。作为该工程的重点子项目,青年镇抗旱水源工程创新采用重力自流方式,将黑山水厂的优质水源通过延伸管网引入燕石村。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不仅要建设蓄水池,还要铺设36公里供水管道,实施‘一户一表’改造227户,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燕石村277户1155人的饮水难题。”

截至目前,2025年农村供水保障易旱区域水源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1月建成通水。工程建成后,将惠及5镇12000余名群众,让更多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安全水。

保障饮水安全,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我们每镇设立1名分散式供水总负责人,每村配备1名具体负责人,每处分散式供水工程安排1名管水员,构建起层层负责、人人有责的管理体系。”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共落实8名镇总负责人、35名村具体负责人、79名管水员,确保供水问题有人管、有人办。

与此同时,全区严格执行区、镇、村三级领导干部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应对各类供水突发情况。区镇村三级联动开展农村供水设施及供水保障情况风险隐患拉网式排查,累计排查农村供水工程300余次。在水质保障上,严格执行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制水工艺,规模化供水工程严格执行水质自检制度。

“现在喝水心里踏实多了,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清澈甘甜,这都是政府为我们办的实事啊!”石林镇茶园村村民陈建国捧着一杯自来水笑着说。

汤家沟水库。(资料图)

2

大灌区小水塘,赋能农业丰收路

在万盛的广袤乡村大地上,青年中型灌区如一条纽带,连接起多个村镇的农田,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重庆市重点中型灌区,它的存在与发展,对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以前种水稻全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年份,收成得减三成。现在有了水利灌溉,再旱的天也不怕,你看这金灿灿的稻穗,今年又是丰收年!”金秋时节,关坝镇兴文村村民李荣超站在自家的稻田边,望着沉甸甸的稻穗喜上眉梢。这丰收的景象,离不开万盛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水利灌溉工程建设。

李荣超口中的水利灌溉指的正是青年中型灌区,它涉及青年镇、关坝镇、南桐镇、丛林镇和万东镇等5个镇,覆盖31个村,其辐射范围之广,让众多村落的农田都能享受到水利灌溉带来的便利。原设计灌溉面积达5.0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3.27万亩,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民对丰收的期盼,也是灌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力证明。

该灌区分为两大片区,每个片区都有其独特的水源和覆盖范围。北部的丛林万东灌片,以汤家沟水库为主要水源,滋养着丛林镇和万东镇的农田。汤家沟水库就像一座坚实的后盾,为这片土地上的农作物提供着稳定的水源支持。无论是水稻的生长旺季,还是玉米、蔬菜等作物的关键生长期,都能及时得到灌溉,让农民不再为水源发愁。

南部的青年南桐灌片,则以板辽水库为主要水源,惠及青年镇、关坝镇及南桐镇。板辽水库的水资源,通过精心修建的渠道等设施,输送到田间地头。在这片区域,不同的农作物都能根据自身需求获得适宜的水量,水稻在充足的灌溉下茁壮成长,金灿灿的稻穗预示着丰收;蔬菜在合理的水分滋养下,鲜嫩饱满,品质优良。

青年中型灌区的修建,有效解决了过去水源分布不均、灌溉设施不足等问题。以前,遇到干旱天气,部分农田因缺水而减产甚至绝收,农民们只能“靠天吃饭”。而现在,有了这个灌区,灌溉效率大幅提高,输水更加顺畅,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得到及时、充足的水分供应。

得益于灌区的水源保障,关坝镇的蔬菜种植区,喷灌、滴灌等设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蔬菜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提升;南桐镇的稻田里,充足的灌溉让水稻长势喜人,农民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不仅是大型灌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型水利设施的整治同样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福音。在金桥镇金堰村大堰村民组,老鸹岩山坪塘经过全面整治后焕然一新,不但重新恢复了功能,一池清水如镜更为这个美丽乡村添新彩。

“山坪塘整治后,即使天旱我们也不慌了!”家住大堰村民组的村民侯嘉伦介绍,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鸹岩山坪塘由于年久失修,曾多年沦为摆设。往年一到炎夏,不但人干渴,菜田也干涸,水库的水上不去,山坪塘无水可灌,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庄稼渴死,这些菜田成了“望天田”。

“现在山坪塘扩了容,重新蓄起了水,大家每天都来这里洗衣、挑水、浇菜。”侯嘉伦说,自从山坪塘整治好后,周边的菜田再也不缺水了。

从大型的青年中型灌区到小型的老鸹岩山坪塘,万盛在兴修水利灌溉工程上不断发力,这些水利设施如同毛细血管,深入到乡村的各个角落,滋养着每一寸土地。它们不仅解决了农作物的灌溉难题,让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更赋能农业实现了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游客在青山湖畔露营。(资料图)

3

水生态赋能,绘就乡村可持续发展新画卷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山湖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岸边绿树成荫,不时有鸟儿掠过水面,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这是万盛加强水生态保护,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以前可没有这么好的水质和环境。”36岁的刘正东望着水面,思绪飘回到小时候。那时的养生河,是刻在他记忆里的“愁水河”。作为长江三级支流,这条26公里长的河流穿村而过,他家就紧挨着没有修建水库之前的养生河。“推开窗就是腥臭的河水,夏天蚊子成团,河水是臭的,河面总漂着塑料袋和烂菜叶、烂衣服等生活垃圾。”他说。

成年后,刘正东便前往广东、上海等地打工,想要逃离这个“头疼”的地方。每年回来,他都劝父母搬去城里住。“爸,这环境怎么住啊?我每次回来都睡不好。”可父亲舍不得,这房子是他年轻时一砖一瓦盖起来的,住了大半辈子,周围老乡都熟络得很。

随着养生河上的青山湖水库的建成,他家因水位提升需要搬迁,新宅基地选在离湖更近的坡地上,还统一规划了前庭后院。最大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那年春天,村里来了一群人,拿着图纸在河边测量。“听说要搞‘三湖’水生态文明建设,青山湖、板辽湖、白龙湖一起打造。”刘正东在电话里听父亲说时,还带着怀疑:“几十年的烂摊子,能治好吗?”

他没料到,这场整治来得如此彻底。

“三湖”建设开始后,湿地恢复、景观打造、污染防控等措施,将一座功能单一的水库打造成了既能涵养生态,又能带动周边生态产业发展的国家湿地公园。

3个月后,青山湖变了样。湖水变得清澈,还增添了亭台楼阁、健身步道以及水域湿地景观带等,周围环境优美、舒适不说,还成了老人小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一天,刘正东发现,竟然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也开始出现在青山湖。

“爸,我不出去了。”他指着湖边正在装修的农房,“你看人家‘欣湖畔农家乐’,用湖里的鱼做菜,客人多得排队,咱这位置更好,开个农庄肯定行!”

2018年,“水韵农庄”挂起了红灯笼。三层小楼正对着青山湖,客人坐在竹椅上喝茶。开业首个周末,客房全部住满。“城里人就稀罕这口新鲜空气,这湖里的鲤鱼炖豆腐,端上桌就抢光。”刘正东的妻子笑着说。

为了推进养生河市级幸福河湖建设,我区持续投入2.8亿元,不断加强流域的水安全和水生态建设,进行了中小河流治理和流域水生态治理,全方位的补齐了流域水安全和水生态短板,基本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总目标。

水生态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如今每个旅游旺季,夫妻俩忙得脚不沾地,一个月收入近3万元。“比在厂里打工强多了,还能守着老人孩子。”刘正东算过一笔账,每年农庄纯利润超过20万元。

而今的万盛乡村,清水潺潺、绿树成荫,村民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从保障饮水安全到水利灌溉助力丰收,再到守护绿水青山,万盛以多维度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俯瞰板辽水库库区一角,湖水碧绿,茶园清新。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