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 鑫 通讯员 刁安龙)万盛是国家级资源枯竭城市,百年采煤史留下了181平方公里的沉陷地,影响人口多、范围广。过去主要靠人巡逻、查表格,往往让风险防控陷入“发现难、处置慢”的被动局面。为破解这一困境
(记者 戴 鑫 通讯员 刁安龙)万盛是国家级资源枯竭城市,百年采煤史留下了181平方公里的沉陷地,影响人口多、范围广。过去主要靠人巡逻、查表格,往往让风险防控陷入“发现难、处置慢”的被动局面。
为破解这一困境,我区围绕数字重庆建设“1361”整体框架布局,因地制宜开发出采煤沉陷区智治应用系统,将规资、住建、应急、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工作整合成一个平台。设备全天候盯点,系统随时调度,出了事能迅速响应,有资源也能马上调用,成了沉陷区真正靠得住的“智能管家”。
去年8月,采煤沉陷智治应用界面上突然闪烁起红色警报——“青年镇更古村地表出现异常位移,10分钟内累计变化达3.2毫米”。这条预警信息刚弹出,系统即刻自动触发三级应急响应,事件详细信息第一时间流转至区规资局,并自动分派至区应急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和青年镇政府。
“收到预警后,我们立即联合相关单位组成4个应急小组,分别赶赴现场核查监测、疏散群众、设置围挡和制定处置方案。”区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余小波介绍,经现场勘察,属地面塌陷,局部道路受损,在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更古村的道路塌陷迅速得到修复,加强了塌陷区域管控。后续,各部门按照程序将处置结果上传系统,完成了整个事件的闭环处理,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道路塌陷。
科技赋能,织密风险感知网络是这套系统的核心优势。针对 181平方公里的沉陷区,采煤沉陷区智治应用划定7个高风险区域,部署162套感知设备,其中包括75套GNSS、43套裂缝仪、39套摄像头和5套雨量计,全面覆盖地表位移、房屋裂缝、水质变化、降雨强度四类沉陷“核心体征”,实现90%以上高风险点的精准监测。同时,通过IRS平台接入规资、应急、环保等部门的62套GNSS、21套摄像头及出境水质数据等信息,融合L2实景地图,构建起沉陷区风险感知“一张图”,达成“空间可视化、风险动态化、预警自动化”目标,实现各类风险的多跨协同、高效处置。
“过去一件沉陷事件处置周期动辄7天,如今用这套系统,从发现到处置平均只需2天,全年已高效处置14起,流程更顺、响应更快。”余小波介绍,“采沉智治”系统带来的变革远不止安全防控的升级,通过“智治”腾出土地10平方公里,引来新能源、康养等产业项目,还带火了“梦乡村”文旅品牌,实现了从风险地带到价值高地的转身。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被纳入数字重庆建设区县应用“一本账”管理,实现贯通即上线。目前正推进与南川、綦江等区县的对接,让“万盛经验”通过“一地开发、全市共享”的模式,为更多沉陷区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下一步,我区将迭代完善采煤沉陷区风险管控场景功能,强化AI赋能,提升风险防控、应急处置和实战能力。同时,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态修复与再生利用全过程,通过数据赋能优化治理路径,让沉陷区在数字化推动下实现生态改善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