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晴,最高温37℃。万盛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伴随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的24小时运转,国家能源集团重庆电厂(以下简称“国能重庆电厂”)的煤炭经燃烧加热水蒸气转化为电能,再顺着电网一路供给至千家万户。“目
8月18日,晴,最高温37℃。万盛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伴随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的24小时运转,国家能源集团重庆电厂(以下简称“国能重庆电厂”)的煤炭经燃烧加热水蒸气转化为电能,再顺着电网一路供给至千家万户。
“目前我们正处于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关键时期,截至8月18日,电厂年累计发电量达到49.4亿千瓦时,燃煤储存53万吨。”国能重庆电厂计划经营部负责人甘瑞说。这一成绩背后,是国能重电人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
“五班三倒”保障电力供应
“对讲机、测振仪、测温枪、扳手、手电筒……”上午交班结束,运行人员张博语和同事清点好装备,揣上两瓶水,出发巡检。锅炉楼是他们每趟巡检的必经之路。日光从钢筋结构的缝隙中照进楼体,层层钢制格栅板在长时间的暴晒中仿佛巨大的烧烤架。很快,密集的汗水沿着安全帽带滴落,长袖长裤的工作服外渗出成片的汗迹。
“一趟完整的巡检至少得2个小时,不过高温天我们会分段作业。”这是张博语进入电厂的第9个年头,穿梭在起伏格栅板之间的本领也愈发娴熟。“巡检几趟下来,工作服上经常是一片片的白色汗渍。”
与此同时,在生产运行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紧盯着屏幕上的参数。当前正是用电高峰期,电厂机组全力运转,每小时发电量可达200万千瓦时,做到应发尽发、稳发满发。“尽管自动化改造已完成,但更精细、更经济的参数调整还有赖于经验丰富的运行人员。”国能电厂副总经理杨晓衡说,为确保安全生产,所有一线运行人员都实行“五班三倒”机制,保证电厂24小时不停运转。
重庆电力的主力军
“10、9、8、7……”2023年5月31日清晨,随着凉风吹动凉水塔上腾起的白烟,国能重庆电厂环保迁建项目2号机组的168小时试运倒计时进入最后10秒。“5、4、3、2、1。”“过了!过了!”伴随着集控室里职工们的欢呼声和空地上鞭炮的响声,2号机组顺利通过试运。这标志着2台66万千瓦机组已经全部投产,国能重庆电厂正式跻身重庆市火电主力军梯队,成为重庆市能源保供的重要支柱。
这一时刻的到来,凝聚了重电人七年的心血与汗水。从2016年10月18日主厂房浇筑第一方混凝土开始,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经过不懈努力,逐渐变成了如今充满生机的国能重庆电厂——高高的大烟囱直插云霄,蒸腾的水汽在蔚蓝的天空中勾勒出一道道白色笔触,职工们热火朝天地工作着,保障电力的稳定输送。对于重电人来说,国能重庆电厂从无到有,不仅是一个工程项目,更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意义深远的征程。
建设初期,煤电产业政策的调整让工程一度陷入停滞。原本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骤然陷入沉寂,荒地重新显得冷清。“那时候的厂区还只是一片荒地,大家从零开始,每天都在与困难作斗争。”时任项目工程管理部副主任的邓炼回忆道。面对突如其来的停工危机,重电人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持。
如今,国能重庆电厂已经成为重庆市火电主力军的重要一员,为全市的能源保供贡献了坚实力量。从荒土到主力军,重电人用七年的奋斗诠释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真谛。
党建引领下的奋进与担当
国能重庆电厂的每一项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党建引领的坚实基础。多年来,电厂党委坚持将党员的责任意识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有呼必应”的党建工作格局。在每一次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带领全体职工攻坚克难,推动企业不断迈向新高度。
“走,快去现场验货。”时任物资供应部负责人李旺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在一次设备验收中,除氧器在进厂路的坡道上发生拖底,李旺果断采取措施,亲自指挥,确保设备安全送达。
这只是该厂党员模范行动的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确保了每一项设备的质量,为电厂投产后的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环保方面,电厂更是走在前列,实现了近零排放,能耗指标达到市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为当地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党建引领下,重庆电厂不仅实现了科技与环保的双重突破,更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力与战斗力。重电人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勇挑重担,保持初心,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高端、优质、高效发展,为全区乃至全市的光明与发展贡献更加坚实的力量。
记者 叶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