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治卫)近期,全国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这两种疾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花斑蚊)叮咬传播,常见为感染者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
(记者 袁治卫)近期,全国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这两种疾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花斑蚊)叮咬传播,常见为感染者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健康危害较大。
为防止疫情输入与本地传播,重庆市自8月起每周通过重庆疾控公众号发布蚊媒监测结果——布雷图指数,让市民及时掌握风险,共同做好防控。我区迅速开展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为群众织密健康防护网。
摸清蚊子幼虫“户口”
“大家看,这个闲置花盆底的积水,内壁滑溜溜的,正是伊蚊产卵的‘温床’!”8月13日,阳光刚爬上树梢,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科工作人员罗宗文和同事苏欢便穿梭在城区的楼栋间,开始了一天的布雷图指数统计工作。
在海棠晓月小区,罗宗文和苏欢用手里的量杯在水池中轻轻一舀,又拿出手电筒在花盆、泡菜坛等有积水的地方仔细察看,逐一排查和统计蚊虫孳生地中蚊子幼虫的生长情况。
“布雷图指数(BI)就像给蚊虫家族算‘户口本’,在小区或农村,平均每100户人家里,能找到多少个有蚊子幼虫(孑孓)的积水容器,当BI<5时,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的风险很低;当5≤bi≤10时,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当bi>10时,蚊子密度很高,疾病传播的风险非常大。”罗宗文蹲在居民家花园旁,一边示范一边解释,“当前,面对疫情风险,我们每天都会采集不同区域的100家住户数据,看是否存在埃及伊蚊的幼虫。我们查的不只是数字,更是给全区人民的健康上保险。”
打好“灭蚊组合拳”
“统计幼蚊是防控风险,那么摸清成蚊数量,就是针对性的为消灭蚊虫‘打辅助’。”苏欢说。
下午,在羽毛球公园里,罗宗文和苏欢又投入到成蚊数量的统计工作中。两人钻进采蚊双层蚊帐,一人挽起裤腿站在中间吸引蚊虫叮咬,另一人拿着电动吸蚊器转圈收集蚊虫。伞帐内又闷又热,没一会儿,两人的额头上就布满了汗珠。
“我们采用的是人诱法诱捕蚊虫,也叫双层叠帐法,在小区、公园、建筑工地等地方,每次诱捕半个小时,然后查看捕获数量,结合布雷图指数,就能更全面地评估我们面临的蚊虫威胁有多大。”苏欢说道。
全民参与筑牢防线
广场、社区的宣传点十分热闹,志愿者给市民发放灭蚊手册,讲解蚊虫传播病毒的危害。
“家里的鱼缸要勤换水,阳台的花盆托盘别积水”“睡觉用蚊帐,既环保又安全”……通俗易懂的提醒让大家频频点头。
市民王强听了宣传后说:“以前觉得蚊子咬个包不算事,现在知道能传病,必须主动清理!”
任莉介绍,自开展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以来,全区已清理卫生死角788个,清除蚊媒滋生地767处,投放灭蚊药剂330公斤,布雷图指数风险等级评估一直保持在低风险以下。“我们不仅靠专业队伍‘冲锋’防蚊灭蚊,更要发动群众‘参战’。”
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深入开展夏秋季防蚊灭蚊爱国卫生专项整治活动,消除蚊媒孳生地,有效降低蚊虫密度,为群众营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加强防蚊灭蚊宣传,让“随手清积水、主动防蚊虫”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共同织密守护群众健康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