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体旅

全国夏季村晚燃情万盛—— 让非遗“活”在乡村“火”在当下

0 2025-08-29 15:06:34

当全国夏季“村晚”的旋律在万盛黑山旅游度假区悠扬响起,山间晚风裹挟着青草香与唢呐声交织成歌,舞台下数百张笑脸被暖黄灯光温柔映照。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盛宴,不仅是群众共享欢乐的舞台,更成为万盛非遗与乡村发

当全国夏季“村晚”的旋律在万盛黑山旅游度假区悠扬响起,山间晚风裹挟着青草香与唢呐声交织成歌,舞台下数百张笑脸被暖黄灯光温柔映照。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盛宴,不仅是群众共享欢乐的舞台,更成为万盛非遗与乡村发展碰撞交融的精彩窗口。

金桥吹打、红苗蜡染、巴渝棕编等多项非遗技艺,与世界第一大唢呐“青山莽”一同亮相,让人们清晰看见:老手艺正以崭新姿态融入乡村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非遗“出圈”   激活乡村文化自信

舞台之上,国家级非遗金桥吹打的鼓点刚落,29岁的传承人张秋霞握着唢呐的手微微扬起,马啸般的唢呐声骤然划破夜空。她身着红色衣襟,额角的汗珠随着身体的摆动滚落,却丝毫未减吹奏的力道。

“这曲子叫《金桥欢乐歌》,是祖辈传下来的调子。以前在田埂上吹、晒谷场上吹,今天能在全国‘村晚’的舞台上吹,心里头别提多热乎!”张秋霞放下唢呐时,台下早已掌声雷动。

舞台之下,非遗展区更是热闹非凡。红苗蜡染传承人冉媛手持蜡刀在棉布上细细勾勒纹样,靛蓝色的染缸里飘来草木的清香。“你看这蝴蝶纹,是我们苗家的‘吉祥符’。”她举起刚完成的蜡染方巾,围观的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着传统技艺的魅力。不远处的巴渝棕编摊位上,年过花甲的传承人王先奎手指翻飞,棕叶在他掌心转了几圈,便化作一只栩栩如生的蹦跳蚂蚱,引得不少人驻足围观。“这手艺能被大家喜欢,我愿意天天编!”老人朴实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当这些曾藏于农家院落、手工作坊的非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正是乡村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

技艺“变现”  蹚出乡村致富新路

活动现场,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更成为了激活乡村产业的“金点子”。

“来尝尝!刚出坛的火烧糯米酒,甜丝丝的不上头!”隆林火烧糯米酒的摊位前,传承人王芳掀开酒坛盖子,醇厚的酒香瞬间弥漫开来,引得游客排起长队。她一边给游客试饮杯倒酒喝,一边算起收入账:“以前自家酿了招待亲戚,现在借着‘村晚’和旅游旺季的东风,今天晚上就卖了几十瓶,挣了近千元呢!”

李氏醪糟的展位上,玻璃罐里的醪糟晶莹剔透,旁边的即食醪糟礼盒印着“万盛味道”的字样格外醒目。传承人李佳正忙着打包,手机收款提示音不断响起。“这是我们改良的低糖款,开罐就能吃,特别受年轻人喜欢。”她笑着展示后台数据,“今晚人多,不到2小时就卖了800多元。”

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的深度结合,让“守艺”不再意味着“清贫”,更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传承“接力”  绘就乡村未来图景

舞台侧方的非遗体验区,19岁的大学生周雨彤正跟着张秋霞学吹唢呐。她的手指还不够灵活,脸颊因用气而涨得通红,眼神却格外专注:“以前总觉得唢呐老气,听张姐姐吹奏后彻底爱上了。我打算抽假期专门来学,以后想把金桥吹打带进校园社团活动里。”

张秋霞眼里满是欣慰:“只要不断有年轻人愿意学,咱这手艺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当非遗不再是“老人的手艺”,而成为年轻人愿意投身的事业,乡村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这些扎根乡土的技艺,正在培育着乡村的“文化新人”,也让我们满怀期待:未来的万盛乡村,既能看见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也能遇见非遗绽放的时代光彩。

全国夏季“村晚”虽已落幕,但非遗与乡村的故事才刚刚开篇。在万盛的青山绿水间,非遗正以鲜活的姿态,深度参与着乡村的建设与成长——它们是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实用的致富密码,更是乡村未来的“精神锚点”。当非遗真正“活”在乡村、“火”在当下,乡村振兴的画卷定会更加绚烂动人。

 记者   曾  姚   通讯员   黄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