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鑫郑州一家面馆近日成了热搜主角。老板发视频称,有顾客“七人只点一碗13元面”,还要不断续面,被拒后竟给差评。网友纷纷谴责这“贪小便宜”的行为。然而剧情很快反转。顾客拿出消费记录:实际支付140多元,还
□张经鑫
郑州一家面馆近日成了热搜主角。老板发视频称,有顾客“七人只点一碗13元面”,还要不断续面,被拒后竟给差评。网友纷纷谴责这“贪小便宜”的行为。
然而剧情很快反转。顾客拿出消费记录:实际支付140多元,还包括网上团购的羊排等菜品,并非只吃一碗面。所谓“贪小便宜”根本不存在。
更让人唏嘘的是,双方本来已在部门调解下达成和解,却因面馆老板再次直播旧事重提,声称“顾客带孩子到店,可安排免费吃面”“咱吃不了,咱给他倒了,咱都不让那个‘七匹狼’吃”的言论,导致顾客决定起诉维权。
这场“一碗面”引发的风波,表面看是消费误会,深层却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信任危机。一方急于用“悲情故事”吸引流量,一方坚决用法律维护名誉。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片面之词很容易点燃舆论,但事实却可能悄然缺席。
网络维权固然方便,但“未审先判”往往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商家追求流量本无可厚非,但若以牺牲事实为代价,这不仅损害他人名誉,浪费公共资源,最终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而公众的善意和正义感,更不该被片面信息所消费。
真相不会总是“抢跑”在情绪前面。让理性多飞一会儿,等事实全部浮现再下判断——这不仅是避免误伤的必要之举,更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素养。
一碗面能否续上加面,是生意;但信任一旦“破产”,却很难再“续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