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社会

刘子如与卢作孚:实业救国的双星

0 2025-08-29 15:09:22

□罗昭伦回溯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随着《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炎黄故土在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而就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巴渝大

□罗昭伦

回溯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随着《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炎黄故土在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而就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巴渝大地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两位闪耀时代的杰出人物——刘子如与卢作孚。

尽管他们出生在不同年代,有着迥异的成长经历,却因实业救国的共同理想和拳拳爱国之心而有了交集。这对忘年之交在时代洪流中并肩奋斗,共同谱写了一段实业救国的壮丽篇章,成为重庆近代史上璀璨的精神坐标。

一、不同起点,相同志向

    1870年,刘子如出生在今万盛金桥镇新木村。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困境中。国内,太平天国运动虽已平息,但战争带来的创伤使得社会千疮百孔;国外,列强的侵略野心愈发膨胀,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中国的经济命脉逐渐被他们掌控。

刘子如小时候的家庭深陷贫困的泥沼之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父母相继离世,更是让他成为了命运洪流中孤苦无依的漂泊者。为了生存,刘子如早早地踏入社会,靠着给人打零工、做杂役勉强维持生计。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尝尽了生活的艰辛,饱受冷眼与欺凌。但也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在他心灵中种下了一颗渴望改变命运、改变社会的种子。

在那个百废待兴却又暗藏商机的时代,刘子如凭借自己对商业天生的敏锐和果敢无畏的精神,果断投身于缝纫机经营领域,开启了充满艰辛的创业征程。创业初期,他身无分文,只好四处奔走借贷。历经无数次的碰壁与拒绝后,才勉强凑齐资金,购置了几台缝纫机。从那以后,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背着沉重的缝纫机样品,穿梭在重庆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为了尽快打开销售市场,刘子如不仅提供优质的产品,还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凭借始终如一的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刘子如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客户越来越多,财富也慢慢积累起来。

然而,刘子如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当他目睹社会上众多孤苦儿童在苦难中挣扎时,内心深处涌起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想起自己曾经的孤独与无助,想起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日子,他决定用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富来回馈社会,于是创办了重庆孤儿院。为了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温暖的家,他亲力亲为,精心挑选孤儿院的地址开始,仔细考察每一处地方的环境、交通和安全状况,最终选定一处背山面江、环境清幽的地方。

在建设孤儿院的过程中,刘子如想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经过筛选,聘请了知识渊博且富有爱心和耐心的优秀教师;制订了全面的教育计划,不仅注重孩子们的学业,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生活技能;常常陪伴孩子们一起读书识字,分享外面世界的精彩故事,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努力去追逐自己心中的梦想。

1893年,卢作孚出生于四川合川的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境贫寒,但他自幼便对知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渴望。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他常常跑到私塾窗外偷听先生讲课。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他了解到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也看到近代以来的衰落与屈辱;感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力量,也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从深刻的社会政治理论中,他思考着国家的未来与命运,探寻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5年,在时代的强烈召唤和内心理想的强大驱动下,卢作孚毅然投身商海,创办了民生公司。当时,中国的内河航运被外国航运公司垄断,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肆意掠夺中国的财富,无情打压本土航运企业。一艘艘外国轮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扬起的浪花仿佛是对中国的嘲笑与挑衅。卢作孚深知打破这一垄断局面的艰难,但仍毫不畏惧,怀着满腔的热血与坚定的信念,决心以航运业为突破口,实现“实业救国”的伟大理想。

创业初期,他四处奔走于各个城市之间,向各界人士诚挚地阐述自己的理念和抱负,争取资金支持。拜访有识之士,向他们讲述自己的“实业救国”梦想,尽管很多时候遭到拒绝和质疑,但从未放弃;招揽人才,他登门邀请在航运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加入民生公司。在他的不懈努力与顽强拼搏下,民生公司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开始崭露头角。

尽管刘子如和卢作孚年龄相差23岁,但他们身处同一个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时代,共同目睹了列强的侵略暴行、山河的破碎凋零,以及国家和民族面临的生死存亡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两人都深刻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实业,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资本;只有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才能改善民生,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共同关切,如同一条无形却坚韧无比的纽带,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日后的相识相知、携手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遇相助,携手创业

20世纪20年代中期,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刚刚创立,像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艰难起航的脆弱小船,随时都有被汹涌波涛吞噬的危险。资金的严重短缺,使得公司在购置船只时捉襟见肘,只能使用一些老旧、性能极差的船舶。这些船舶不仅航行速度缓慢,而且经常出现各种故障,维修成本高昂,直接导致运输效率低下。更糟的是专业人才匮乏,使得公司在运营管理上漏洞百出,时常出现各种令人头疼的失误。在一次货物运输中,由于调度失误,货物延误了好几天才到达目的地。客户对此非常不满,要求赔偿损失,这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让寻找可靠的货源和稳定的客户难上加难。

刘子如听闻卢作孚遭遇的困境后,主动邀请他到家中详谈,将自己创办的蜀亨公司的轮船卖给卢作孚。随后的日子,刘子如又充分发挥自己在重庆商界多年积累的深厚人脉资源,千方百计为卢作孚牵线搭桥。一次,刘子如带着卢作孚拜访一位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老友。在会客厅里,刘子如热情地向老友介绍卢作孚,并说他心怀壮志,一心想要通过航运业来振兴国家,他创办的民生公司虽然刚刚起步,但未来前景不可限量,货物运输方面不妨多与他合作。刘子如言辞恳切,详细地介绍了民生公司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还分享了卢作孚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在他的极力推荐下,卢作孚成功与这位贸易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民生公司争取到了第一批稳定的货源。

不仅如此,刘子如还在自己组织的多次商业聚会上,不遗余力地向众多商界同仁宣传卢作孚的理念和民生公司的广阔前景,讲述卢作孚为打破外国航运垄断、实现实业救国所作出的努力。“卢作孚先生奔波筹集资金,为了节省开支,常常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饭菜。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中国的航运业强大起来,让列强再也不能在中国的内河上肆意妄为。”他的话语充满感染力,让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此后,卢作孚成功招揽到一批经验丰富的航运人才,涵盖船长、水手、轮机员、管理人员等各个关键岗位,他们的加入,如同新鲜血液注入民生公司的肌体中,让公司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生公司逐渐步入正轨。

随着两人合作的深入,刘子如和卢作孚的友谊也日益深厚。两人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商业策略、交流人生理想,彼此的思想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火花;分析市场形势,研究如何提高民生公司的竞争力,民生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内河航运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始与外国航运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

三、国难当头,并肩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彻底点燃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烽火。战火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短短数月,几乎大半个中国陷入血雨腥风中。日本侵略者犹如一群疯狂的野兽,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每一寸土地都在侵略者的暴行下痛苦呻吟。在这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刘子如和卢作孚再次毫不犹豫地站在一起,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与未来,毅然并肩作战。

一天深夜,清冷的月光洒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卢作孚来到刘子如家中。昏暗的灯光下,两人眉头紧锁。他们知道,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百姓受苦,绝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和民族遭受如此苦难,必须得做点什么。卢作孚说出自己的打算,组织民生公司全力投入物资运输,为抗战前线提供支持。刘子如思索后,也表示自己要组织战地服务团,四处奔走筹集物资,带领团员们帮忙装卸货物、安抚民众。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在传递着彼此的信任和力量。这一刻,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此后,刘子如全身心地投入物资筹集工作中。他不辞辛劳,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各城市和乡村,每到一处,都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频繁出入商会,向商界同仁讲述着前线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艰难处境;他走进学校,向莘莘学子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他的辛勤付出下,许多学生加入了募捐和宣传队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救亡力量。

他组织的战地服务团,由一群充满热血和激情的青年组成,他们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奔赴在运输一线。在敌人的炮火和空袭下,他们毫不畏惧。有一次,一枚炸弹在离他们不远处爆炸,巨大的冲击力将一名团员震倒在地,腿部鲜血直流。这名团员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便又咬牙站起来,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筑起了一条坚强的物资运输生命线。

而卢作孚则日夜坚守在航运指挥一线。他像一位坚毅的船长,带领着民生公司的船队在战争的惊涛骇浪中奋勇前行。他亲自调度船只,确保物资及时、安全地运往前线。每天天不亮,他就来到码头,指挥着船只进出港。每一艘船的出发时间、装载货物、航行路线,他都了如指掌,力求万无一失。在他的指挥下,民生公司的船队在长江日夜穿梭,如同一条条钢铁巨龙,冲破敌人的封锁,将大量的物资运往抗战前线。运输过程中,他们面临着重重危险。敌人的飞机不时在空中盘旋轰炸,投下的炸弹在江面上掀起巨大的浪花;江水中还隐藏着敌人的水雷,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恶劣的天气条件也常常给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狂风暴雨、大雾弥漫,让航行变得异常艰难,但卢作孚和他的船员们毫不畏惧。

在整个抗战期间,刘子如和卢作孚两人的合作紧密,堪称典范。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

抗战胜利后,刘子如与卢作孚并未停歇奋斗的步伐。尽管国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国内百废待兴,重建家园与振兴经济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刘子如在商业领域持续拼搏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战后社会恢复贡献自己的余力;卢作孚则专注于航运业的发展与壮大,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两人继续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懈努力。

四、精神传承,激励后人

刘子如与卢作孚的交往,绝非一般朋友间的浅尝辄止,而是灵魂深处的深度交融,是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

在那个风云变幻、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们各自在商业与航运领域默默耕耘,因共同的“实业救国”理想走到一起。刘子如在缝纫机经营与慈善事业中倾尽全力,卢作孚则在航运业的艰难开拓中奋勇向前。他们怀揣着坚如磐石的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每一分精力都毫无保留地投入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他们每一次话语间,满是对如何抵御外敌、振兴经济、改善民生的思索。面对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挤压、战争时期的艰难险阻,他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始终以坚定的决心向着国家富强的目标迈进。

刘子如与卢作孚,这对民国年间的精神双子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和实业家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生动注脚。在国家遭受列强侵略、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至暗时刻,他们没有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刘子如不忍孤儿无依,倾其所有创办孤儿院;卢作孚目睹航运业被外人掌控,立志打破垄断。两人以非凡的智慧洞察时局,凭借无畏的勇气迎难而上,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力抗争,为民族的尊严和未来拼搏不息。他们的精神宛如一座高耸入云的灯塔,在历史的波涛中熠熠生辉,为后人照亮前行的方向,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