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 露清晨6点,万盛公园的健身步道上已见晨练的人影:有人慢跑,有人快走,还有家长教孩子骑车。夜幕降临,另一幅场景随之展开。在羽毛球运动公园,灯光次第亮起,有人挥拍对打,有人投篮奔跑,也有人在草坪上
记者 叶 露
清晨6点,万盛公园的健身步道上已见晨练的人影:有人慢跑,有人快走,还有家长教孩子骑车。
夜幕降临,另一幅场景随之展开。在羽毛球运动公园,灯光次第亮起,有人挥拍对打,有人投篮奔跑,也有人在草坪上踢球。不远处的天梯上,三五成群的人边攀登边聊天,笑声与脚步声一并散入夜色。
这样的场景,在万盛已成日常。
近年来,这座城市持续新建、改造社区健身场地,完善步道和口袋公园,常态化开展群众性赛事。任何季节,任何天气,运动的声音始终不断,织进了城市的日常,共同构成了万盛的呼吸频率——健康、活力,幸福触手可及。
在山水间铺开的健身图景
要让人们爱上运动,最重要的是推开家门就能找到锻炼的地方。公园里的口袋空间,社区的小广场,乡间的健身点,都是最直接的选择。
正因如此,万盛启动实施“一、十、百、千”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1个全民健身中心、10个全民健身基地、100个全民健身公园、1000里健身步道。场地从社区口袋公园延伸到山林步道,铺开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勾勒出一张城乡一体的运动地图。
如今,全区体育场地数量达到1517个,体育场地面积总量达到82.4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平方米,连续7年排名全市第一,形成区、镇、村的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农村社区“10分钟健身圈”。
这些数字并不抽象——摊开来,就是一幅幅嵌进日常的健身图景。
在溱州中学口袋公园,老人对弈,孩子追逐,花香弥漫,欢声笑语不断,成了社区里最热闹的角落。霍芝学笑着说:“我孙子每天都嚷着要来这儿滑几趟,不来不行。”
山林间的步道则有另一种风景。黑山八角健身步道全长八公里,驿站、文化长廊和医疗点分布其间。夏日傍晚,人流绵延,游客边走边拍照,本地居民并肩健走。社区工作人员最近接到不少咨询电话:“多是外地徒步爱好者打来咨询路线和配套情况的,黑山夏天凉爽,步道也漂亮,在网上也算小有名气了。”
像这样的健身步道,万盛已建成10多条。马鞍山骑行公园的红色环线穿林而过,既能练心肺,也能一路闻到松香;傍晚散步、慢跑的人,把小道挤得满满当当。
场地多了,距离近了,使用率也高了。对万盛人来说,健身已不再需要“找时间”,只要推开家门,就能与这座城市的呼吸同频共振。
健身悄然改变他们的人生
夜晚的万盛公园健身步道,灯光铺开一条亮线。一队跑者迎着坡道奔来,脚步整齐,呼吸起伏。带头的是“万盛跑团”团长王骞。
51岁的王骞在2015年拉起跑团,最初只是几个人在广场约跑,那时常为场地犯愁。如今,步道和公园遍地,他笑说:“现在不愁了,随时都能跑。”跑团已发展到400多人,队伍里有上班族,也有退休人士。晚上8点的一圈跑,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习惯。
万东镇阳光社区的一块羽毛球场地,57岁的周嬢嬢几乎天天来。她常拿自己开玩笑,说以前是个“药罐子”,家里常年飘着中药味,走快一点就气喘。2017年第一次跟着朋友拿起球拍,打了十来分钟就撑不住。可她没放弃,从一周两次到几乎天天。如今感冒少了,睡眠稳了,整个人也轻快了。“羽毛球就是我的药。”她说。
万盛素有“中国羽毛球之乡”之称,羽毛球是这里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全区共有645块羽毛球场地,几乎居民在“15分钟健身圈”里都能找到一块。对许多人来说,羽毛球场早已不只是运动的地方,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健身的人越来越多,新的需求也随之出现:动作是否规范,强度是否合适,谁来指导?
在广场上,在球场边,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人围在一起,跟着志愿者做热身操。有人抬腿踢步,有人伸展手臂,不算整齐,但有板有眼。居民们叫他们“好体育人”。他们并非职业教练,却常年出现在社区、场馆、广场,提醒大家“慢点,呼吸均匀”。
目前,全区已组建78支这样的队伍,500多人分布在128个点位。对锻炼的人来说,器材在身边,“好体育人”也在身边。
夜里,万盛文体中心的灯光亮到很晚。篮球馆里人声轰鸣,羽毛球馆的对打声此起彼伏。田径场边,有人跑圈,有人干脆坐在跑道上等位。这里全天免费开放,公益培训长年不断,每天接待的锻炼者接近一万。管理员笑说:“晚上远远望去,全是来运动的人,稍微晚来,可能就占不到好位置了。”
赛事成为群众健身的“催化剂”
8月中旬,全国县域足球赛万盛赛区在区文体中心足球场开赛。傍晚6点半,揭幕战哨声响起,娃哈哈代表队对阵追梦FC。场上对攻激烈,传球、突破、射门不断,观众席的喝彩声一阵高过一阵。
看台上,不少市民带着孩子一起来。李先生抱着水杯坐在观众席,眼睛却盯着自家儿子。小男孩看球看得入神,没过多久,就跑到场边空地模仿起球员的动作,踢得满头大汗。“电视里也能看比赛,但孩子总觉得离自己远。”李先生笑着说,“今天在家门口,看到球员就在眼前,他立马就跟着学了,回去估计还得嚷着去社区队报名。”
热闹并不只在足球场。
7月17日,2025中国·重庆万盛“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在区文体中心体育馆开幕。来自国内外的32支队伍、500余名选手齐聚万盛,连续四天的高水平对决,让市民和游客大饱眼福。
白天,看台上挤满了举着手机的观众;晚上,馆外的夜市和音乐节同样喧腾。卖冷饮的陈姐忙得顾不上擦汗:“这两天收钱都收不过来。”
比赛落幕后,文体中心的羽毛球馆里就多了不少新面孔。馆边的长椅上,几个学生一边回看昨晚拍的视频,一边学着模仿扣杀的动作;社团的“新手体验局”很快组满。“看高手打球,力度、落点一目了然,回去就想试试。”一位本地球友说。
翻开今年的赛事表,几乎每个月都有安排。截至目前,万盛已举办了包括乒乓球、篮球在内的国家、市级赛事5场,配套的全民健身活动也有40余场。“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的热度则登上了人民网、新华网等60多家媒体,全网浏览量超过1500万。
一场场比赛,把热情带回了社区;而遍布全城的健身人群,又让赛事更有底气。赛场和社区,就这样互为呼应,让这座城市的呼吸更有节奏感。
清晨的步道和夜晚的球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场景:有人奔跑,有人击球,有人攀登。这样的日常,本身就是一座城市最实在的答卷。
下一步值得关注的,或许不是场地数量的增加,而是如何把运营做得更精细,让青少年拥有更系统的体能提升通道,让老年人锻炼更安全、更科学。万盛的呼吸频率,也将在这些细节里慢慢成形,并不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