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社会

让感恩回归纯粹本心

0 2025-09-10 10:46:14

刘 倩每到教师节,“给老师送不送礼”的讨论总会如期升温。这场看似寻常的选择困境,实则照出当下社会对“感恩”的认知偏差——当人们习惯性用物质价值衡量心意轻重,教师节“致敬教育”的核心意义便被悄悄稀释,而

刘  倩

每到教师节,“给老师送不送礼”的讨论总会如期升温。这场看似寻常的选择困境,实则照出当下社会对“感恩”的认知偏差——当人们习惯性用物质价值衡量心意轻重,教师节“致敬教育”的核心意义便被悄悄稀释,而我们真正该做的,是让感恩脱离物质绑架,回归情感本真。

家长的“送礼纠结”,本质是对教育关系的错位解读。不少家长将送礼当作“给孩子争取关注”的“保险”,总怕不送孩子会“吃亏”,或不随大流显得“不重视”。可这种想法恰恰忽略了教师职业的核心属性:教书育人是职责所在,对学生的关爱与关注,源于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而非物质诱惑。若把送礼等同于“尊重”,既是对教师职业操守的矮化,也让家长陷入“送与不送都焦虑”的怪圈。其实,家长真正能为教师“减负”、为教育“助力”的,从不是昂贵礼品,而是课后对孩子的用心陪伴、对教学工作的理解配合、对学校理念的认同支持——这些零成本却满含温度的行动,才是教师最需要的“回馈”。

孩子对“感恩”的理解,反而比成人更贴近本质。在他们的世界里,感恩从不是金钱堆砌的“仪式”:可能是花一整晚画的、涂满鲜艳颜色的贺卡,可能是上课前主动擦干净的黑板,可能是放学时追着说的“老师故事真好听”,甚至是把最爱的橡皮偷偷放在讲台上。这些“笨拙”的举动,没有丝毫功利,只源于对老师纯粹的喜爱。可很多时候,成人用“贵的才显诚意”思维,悄悄改变了孩子的认知——当家长代买精致却冰冷的礼品,实则剥夺了孩子用真心表达情感的机会,也让“感恩”变成被动“任务”。

更值得深思的是,物质送礼还会给教师带来困扰。对教师而言,职业幸福感从不是礼品价值,而是看到学生从懵懂到明理的成长,是家长对教育的信任支持。当家长争相送礼,教师反而陷入“收则违原则,拒则伤情面”的两难,原本纯粹的师生、家校关系,也会多一层尴尬的“物质滤镜”。

教师节的意义,在于致敬教育坚守,传递纯粹感恩。要让节日回归本真,需家长放下“物质焦虑”,用理性守护教育纯粹;需孩子保持情感真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敬意;更需社会营造“尊重教师不依赖物质”的氛围,让教师的职业价值在精神层面被真正认可。唯有如此,感恩才能摆脱物质裹挟,教师节才能成为传递温暖、致敬教育的美好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