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亚兰在重庆南部的褶皱山川间,万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海孔洞的岩滴垂落着亿万年时光,穿洞坪崖墓群的雕刻诉说着汉代烟火,踩山会的鼓点激荡着苗家热血,刘子如的故居回响着爱国
记者 刘亚兰
在重庆南部的褶皱山川间,万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海孔洞的岩滴垂落着亿万年时光,穿洞坪崖墓群的雕刻诉说着汉代烟火,踩山会的鼓点激荡着苗家热血,刘子如的故居回响着爱国呐喊……这座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城市,以“活化”为笔,以“创新”为墨,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共生的壮美画卷。
溯文脉:历史遗迹唤醒千年记忆
历史遗迹是万盛文化的“时光胶囊”,穿洞坪崖墓群、播州界石刻、海孔洞等遗存,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串联起万盛从古代到近代的文化脉络,让尘封的历史在保护与活化中重新“开口说话”。
穿越到古代,金桥镇金堰村的穿洞坪崖墓群,见证着东汉至六朝时期的巴渝文明。37座古墓错落分布在宽251米、高21米的石质崖壁上,其独特的葬俗葬制与石刻技艺,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丧葬礼仪提供了珍贵实物参考,是区域内现存较完整的古代崖墓遗存。
而万东镇榜上村的播州界石刻,则是明代地域划分的“活档案”。这座开凿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的摩崖石刻,楷书“播州界”三字字径达80×60厘米,左下方“大明成化五年七月”落款清晰可辨。作为当时播州宣慰使扩展地盘的见证,它为明代重庆与贵州交界区域的划分提供了关键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考证价值。
位于丛林镇的海孔洞,既是抗战时期的“空中利剑摇篮”,也是万盛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垂直高度近200米、洞深约250米的天然岩洞,因地势隐蔽,在抗战时期成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核心车间——不仅仿制过伊尔驱逐机、H-17滑翔机,更研制出我国第一架中型军用运输机“中运1号”“中运2号”,开创了我国运输机制造先河。
如今,为让这座“岩石中的烽火遗址”更安全地传承历史,洞内修缮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未来我们会以海孔洞为基础探索开放利用,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特殊岁月。”区文旅局副局长陈亚莉说。
历史遗迹的保护不是“冻僵”历史,而是让其在当代语境中“呼吸”。为此,我区借助大数据技术开通博物馆在线展览,通过数字展厅、语音讲解、精品文物线上展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让千年文脉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活非遗:传统技艺绽放时代光彩
非遗是万盛文化的“活态基因”,苗族踩山会、金桥吹打、老黑山传统棕编等非遗项目,在万盛人的创新传承下,从“小众非遗”变成“大众喜爱”,从“指尖技艺”变成“生活美学”。
每年五一假期,石林景区的苗族踩山会凭借石林风光、祭祀仪式、非遗绝技、歌舞表演与地道佳肴,成全城焦点。
相较于过去以苗族同胞自乐为主的形式,如今的踩山会新增非遗绝技展演与互动体验,让游客能深度参与其中。历经25年发展,这场盛会已从单一的民俗展示,升级为“非遗+杂技+文旅”的特色IP,既是承载苗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更成为展现中华杂技艺术的露天殿堂。
金桥吹打的悠扬声,总能为万盛的文化场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95后”女孩张秋霞是“金桥吹打”第6代传承人张登洋的女儿,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音乐系唢呐专业。她不仅接过父辈的技艺接力棒,更用专业知识为这项非遗注入新活力。
“我是听着父亲的唢呐声长大的,对金桥吹打感情很深。”张秋霞如今正尝试改良传统演奏风格与技巧,“希望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金桥吹打、喜欢上金桥吹打。”她的创新尝试成效显著:金桥吹打不仅常受邀在万盛各类文化活动中演出,还曾亮相重庆国际非遗博览会,每次表演都能吸引大批观众驻足聆听,让这项传统技艺收获了更多关注与喜爱。
老黑山传统棕编则在“小玩意儿”里做出了“大文章”。在先奎棕编工作室,七八个徒弟正围着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先奎学习技艺,他耐心示范棕编的绕缠、压线、打结技巧,桌上狮、熊、鹤、龙、凤等“小生灵”栩栩如生。“买家看中的,就是棕编的生动形象和原生态之美。”王先奎说,2018年他通过微信结识西班牙友人,拿下出口订单,“棕编能走出国门,说明国外也有市场潜力。”
随着巴渝棕编获评市级非遗,王先奎更致力于技艺普及:2021年起,先后走进万盛职教中心、104中学等多所学校授课,还为全区劳动课老师培训并编写本土教材。王先奎希望棕编技艺“散作满天星”,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爱上这门手艺。
传红色:薪火相承点亮精神坐标
红色,是万盛深植血脉的“精神底色”。刘子如故居、红岩文化室等红色资源,以实物为媒、以故事为魂,在保护与活化中让红色记忆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走进万盛博物馆二楼的刘子如展厅,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展厅中央,身着长衫、目光坚毅的刘子如雕像静静矗立,仿佛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玻璃展柜中,100多年前他经营实业时销售的缝纫机,清晰印证“以商养善”的初心;邻展一隅,他晚年的拐棍静静“躺”着,这根拐棍,曾是他归乡兴教的“同行者”,也是他走访乡邻的“支撑者”……
这些带着时光温度的实物,串联起“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的传奇一生:13岁独自闯荡重庆府,凭借过人胆识与坚韧意志白手起家,从刻字营生到创办多家工商金融企业,最终成为享誉西南的巨商。然而他并未沉溺于财富,反而散尽家财投身慈善,创办重庆私立孤儿院及多所小学,1924年将海外先进的慈善理念与模式带回国内,为近代重庆慈善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刘子如故居、子如陵园、子如广场等场所,与刘子如展厅共同构成“子如文化”传播矩阵。这些承载着记忆与精神的空间,让“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的子如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成为激励万盛人前行的精神力量。
位于万盛老街的红岩文化室,是传承红岩精神的核心载体——450平方米展厅划分《千秋红岩》展览厅、红岩图书阅览室、入党宣誓厅、红岩音像放映室四大功能区,成为万盛人触摸红色记忆的“家门口阵地”。
《千秋红岩》展览厅内,讲解员低沉的声音引人驻足:“这枚‘川东特委’铜质印章,曾为数百份革命文件盖印,边缘的缺口还留着当年紧急转移时的仓促。”
转角处的复原场景令人驻足,斑驳的土墙挂着褪色的党旗,木桌铺着粗布,三只缺角的瓷碗呈品字形摆放,碗底残存的糙米痕迹,定格了某次秘密会议的尾声;入党宣誓厅已接待无数个基层党组织,新党员宣誓、老党员重温誓词的庄重场景,让红色信仰在仪式感中扎根。
从刘子如的家国担当到红岩英烈的信仰坚守,万盛的红色资源从未褪色。它们如同点点星火,在代代传承中汇聚成照亮前路的光芒,让红色精神成为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
焕新颜:艺术节庆激活城市活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区以艺术赋能空间、以节庆聚拢人气,让公共空间成为“文化打卡地”,让节庆活动成为“年轻潮流”,为城市注入青春活力。
万盛老街曾称“万盛场”——这座万盛最早的商业中心、历史文化摇篮,如今蜕变成为融合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与美食餐饮的多元化旅游商业综合体,更以特色活动为城市注入青春活力。
漫步万盛老街,宛如踏入一阕宋词里:香炉巷、荣懿巷、炭花巷、万寿巷、石缸巷五条巷陌串联起情景式生活体验,青砖灰瓦间满是独特韵味。不少游客会约上三两好友,换上旗袍、汉服穿梭古街留影;街头的花鸟绿植小市、非遗棕编体验区,让人们在逛玩中触摸传统文化;若感疲惫,走进茶馆点一杯盖碗茶,便能在茶香中回味老街深藏的历史之美。夜色降临,老街又化作璀璨画卷,丰富的历史遗迹与多样的休闲美食活动交织,吸引着大批游客流连。
节庆活动则成为万盛吸引年轻客群的“核心抓手”。近年来,我区推出一系列贴合年轻审美的潮趣活动:泼水音乐派对上,彩色水花随着电子音乐的节奏飞溅,年轻人手持水枪穿梭嬉戏,现场宛如欢乐的水上乐园;星空音乐会选址在开阔的草坪,夜幕降临时,舞台灯光与漫天星光交相辉映,乐队用吉他弹唱,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独特魅力;“不负热爱 浪漫金沙”主题音乐盛会则更具仪式感,金沙湖畔搭建起梦幻舞台,灯光映照着湖面波光粼粼,歌手深情演绎的流行金曲与经典情歌,空气中满是浪漫氛围。
“每次万盛的节庆活动都能给我惊喜!泼水派对玩得超尽兴,星空音乐会又很治愈,已经把这里列为夏季周末出游的首选地了。”大学生李雨桐笑着说,这是她第三次来万盛参加节庆活动,还特意约了同学一起体验“不负热爱 浪漫金沙”主题盛会。
从艺术浸润的老街日常,到潮流涌动的节庆活动,万盛既守住了传统文化的“魂”,又踩准了年轻群体的“味”,让城市空间在新旧融合中焕发新颜,成为更多人向往的“文化活力之城”。
当越来越多的人沿着悠悠文脉寻踪而至,为非遗的独特魅力而久久驻足,为红色精神的炽热力量而深深感动,为市井烟火的温暖气息而流连忘返,万盛,必将在新时代的文化浩荡浪潮中,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绚丽的笔触,书写出更为璀璨夺目的华彩篇章,让那传承千年的深厚文脉,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闪耀,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永恒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