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治卫近期预制菜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从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激烈争论,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纷纷发声,预制菜再次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其实,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其工业化生产模式由来已久。市
□袁治卫
近期预制菜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从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激烈争论,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纷纷发声,预制菜再次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其实,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其工业化生产模式由来已久。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于2024年联合发布通知,清晰界定了预制菜的范畴: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一定义,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在餐饮行业,预制菜的身影随处可见。许多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大量采用预制菜,背后原因值得探究。一方面,商场门店对明火使用、肉类处理的限制,促使商家选择预制菜或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以符合安全规定;另一方面,预制菜能大幅节省成本,提升上菜速度与餐厅翻台率,无论是对企业经营,还是消费者体验,都有一定益处。在快餐等消费场景中,预制菜更是凭借高性价比,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便捷餐饮的需求。
但预制菜在收获便利的同时,一直饱受争议。“科技与狠活”的段子病毒式传播,更是让预制菜背负了“劣质菜”的骂名。不过,最让消费者难以接受的,还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旗号,实际却用预制菜敷衍,还按现做的价格销售,以获取最大利润,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预制菜产业要想长远发展,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是必由之路。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快出台国家标准,为预制菜生产、运输、处理等全流程提供规范;其次,在餐饮行业强力推行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可通过在餐厅显眼处标注、利用线上平台查询等方式实现。最后,还要畅通消费者申诉渠道,对侵权企业依法严惩,筑牢食品安全法律底线。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争议,并非完全对其本身否定,而是对食品安全、知情权的重视。预制菜产业只有在规范中前行,在透明中发展,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