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23-48278003 新闻热线:023-48261375 广告热线:023-48266349
投诉邮箱:2240289300@qq.com
万盛网
国际国内

重庆瞭望|奔赴一场以“团圆”为名的约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0 2025-10-06 10:59:39

今天,我们将迎来乙巳年的第八次月圆,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此刻,有人或许正背着行囊,满心欢喜地朝着家的方向出发;有人或许已经到家,正陪着父母在热闹的集市上讨价还价;有人或许正带着妻儿奔赴山海,在旅行

今天,我们将迎来乙巳年的第八次月圆,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

此刻,有人或许正背着行囊,满心欢喜地朝着家的方向出发;有人或许已经到家,正陪着父母在热闹的集市上讨价还价;有人或许正带着妻儿奔赴山海,在旅行中体验另一种中秋团圆。

月满中秋,我们都希望团圆,但现实并非总能如此。但无论此刻你身处何方,是晴是雨、是喜是悲,回家的路有多远、多长,至少我们都被同一轮月亮照亮,不妨一同奔赴这场以“团圆”为名的约。

▲2024年9月17日,圆月与南京阅江楼相映成趣。苏阳 摄/新华社

有了相见的冲动,那就出发吧

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流离在外的苏轼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对弟弟苏辙七年未见的思念,到了第二年中秋,苏辙便跑到徐州与哥哥团聚。今天又到中秋,若现实允许,我们不妨也学学“宠哥狂魔”苏辙,冲动为团圆。

当你独在异乡奋斗,看见窗外的霓虹闪烁出家的形状,不用在意事业是否有起色,因为进门的那一刻,家就成了最好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当你遭受委屈,回到住所发现空无一人,不妨掏出手机立马买票,当车到站,幸福会占据你全部的心房。

如今过中秋已变得简单——月饼不再稀有,街边小店随处可买,回家不再困难,相隔千里也能朝发夕至;但总有一些主动的、被动的无奈或考量,不经意间就让彼此分隔在了两端。当日子来到“十五”,不妨暂时放下做不完的工作、走不出的情绪,让“团圆”激发出的本能,带着身体和心灵回家。

▲10月2日,长寿湖景区,游客欣赏绚丽烟花。通讯员 李辉 摄/视觉重庆

有了亲情的召唤,那就出发吧

含蓄内敛是中国人的特质,这在家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总习惯以见面代替亲密,以团圆代替没有说出口的牵挂,即便偶尔话到嘴边,也用冷静掩盖思念,用沉默避免打扰。

所以,当接到远方家人的来电,我们不必只是被动倾听,也可以主动大胆回应,因为你的一句“回家”是对他们思念的最好奖励。当孩子出现在视频的另一头,传来咿咿呀呀,我们不必听懂每一个音,因为所有的音组在一起,表达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意思——回家。

2024年,我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645.92亿人次。庞大的人口迁徙背后,是人们为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夫妻两地分居;是毕业生为了有个好的前途,前往陌生城市打拼。中秋假期,当我们感知到那一份等候的爱、那一遍遍无声的亲情召唤,若条件允许,就出发回家吧。

▲10月2日,忠县忠州巷子人头攒动,服务员正在为长桌宴上菜。通讯员 余鸿 摄/视觉重庆

想起家宴的味道,那就出发吧

今天,物产的丰富和运输的便捷,让人们只需在手机屏幕上动动指尖,便能吃到天南海北的各种美食。但再可口的外卖、再高档的餐厅,却始终做不出家的味道,因为那份家人围桌而吃的唠叨与欢笑,是每家每户的独家秘方,是不可复制的秘制调料。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所以,如果家宴的味蕾记忆在节日前被悄悄唤醒,我们不妨选择奔赴团圆,让记忆更加鲜亮。

当我们擦去风尘,坐上饭桌,熟悉的味道在舌尖绽放,味蕾得到满足的同时,心也安宁了;当母亲“刀子嘴豆腐心”的唠叨时而蹦出,KPI的烦劳总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家国大事的热烈讨论,家长里短的促膝长谈,都就着酒菜化作了团圆,给归家的游子最好的治愈。

▲10月1日,旅客在贵州省贵阳北站候车大厅候车。记者 刘续 摄/新华社

想起期待的眼神,那就出发吧

催人回家团圆的动力有很多,比如儿时的记忆、家中的亲人,但一定别忘了还有父母送别时的期待眼神。每逢假日结束,许多父母和长辈都会提着各种土特产,在后备厢里塞了又塞、压了又压,然后走到车窗边,眼神强装镇定地挥手告别。

虽说视频通话随时可连,快递礼物次日可达,清洁护理一键上门……但那一句当面喊出的“爸、妈”,那一顿带着欢声笑语的晚餐,那一个面对面的热情拥抱,依然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温暖,也是离别眼神最想看到的回应。

现在,不少年轻人被贴上“断亲”的标签,但真实情况是,他们有很多的无奈与辛酸,疲惫与孤独,也需要被肯定、被理解。当团圆的日子越来越近,当明月已从海平面缓缓升起,我们不妨果断一次、温情一次,奔向那些期待的眼神,也从家中积蓄重新出发的力量。

天文学家表示,今年是本世纪公历日期最晚的中秋节之一,比去年晚了19天。但时间上的“迟到”,却在“个头”上作出了补偿——今晚这轮中秋满月在本年度所有满月中排名第三,称得上是一轮“超级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跨越千年,《诗经·国风》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皓月仍然深情地凝视着中华大地,这说明,天上的圆月仍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今夜,不论是为了同一屋檐下的相聚,还是只能在电话或视频中互道思念,都别忘了出发。因为即便“路”再远,有了“团圆”作导航,终能抵达。

专题重庆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