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飞防”水稻病虫害。(资料图)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数字乡村,科技赋能是关键。近年来,万盛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积极实施数字“三农”建设,切实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推动
植保无人机“飞防”水稻病虫害。(资料图)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数字乡村,科技赋能是关键。
近年来,万盛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积极实施数字“三农”建设,切实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数字重庆建设取得新成效。
青年志愿者在直播中向观众介绍黑山猕猴桃。(资料图)
1
智慧种养
鱼菜共生构建生态循环
走进关坝镇凉风村的“鱼菜共生”科技养殖示范基地,一幅鱼菜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映入眼帘。147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内,9口直径8米的养殖池整齐排列,鱼儿在水中畅游;池边立体种植架上,各类蔬果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鱼菜共生”是一种将水产养殖与水耕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系统,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肥鱼”的完美生态闭环,具有环保高效、产出多元、可控性强、单产效益突出等特点。
那么,同一池水,如何让养鱼和种蔬果共用呢?关坝镇农业农村岗负责人沈明强解释道:“养殖尾水经过滤后用于种植蔬果,富含养分的种植水再经净化回流至鱼池,实现水体循环利用。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科技的力量。”
沈明强口中的“高科技”便是“鱼菜共生”智能循环水控制系统。该系统将养殖水体中的鱼类排泄物与残饵转化为蔬果所需的营养,植物根系在吸收养分的同时净化水质,清洁的水体再次回供鱼类生长。由此,不仅达成“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环保目标,更建立起一套可持续、低碳、零排放的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模式。
“‘鱼菜共生’模式摆脱了传统土壤种植方式,杜绝农药使用,缩短生长周期,延长采收时间。”沈明强表示,“鱼菜共生”系统中,蔬果产量较传统种植提高约10倍,鱼类产量也比池塘养殖高出15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目前,基地已试种生菜、辣椒、番茄、草莓等近20种蔬果,试养草鱼、大口鲶、鲟鱼等多个鱼种。全面投产后,预计鱼和蔬果年产量均可达到2万斤。
凉风村“鱼菜共生”基地只是我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万盛,农业科技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聚与释放。为推动全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创业创新”战略,优化设置了4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坚持产业需求,突出创新驱动,加强对生产技术需求、产品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同时,鼓励农技人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农业技术研究活力,分级分批组织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增强全区农技人员素质能力。
我区还联合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支持万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开展农技服务,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并聘用以“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技术骨干为特聘农技员,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农技推广队伍。
关坝镇凉风村的“鱼菜共生”科技养殖示范基地外景。(资料图)
2
智能装备 数字管控助力提质增效
秋风吹过农家院坝上,稻谷正摊在水泥地上晾晒,谷粒随风滚动出细碎的沙沙声……金秋十月,丰收的喜悦在万盛的广袤田野间肆意流淌。在这丰硕成果的背后,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没。
在粮食生长关键期,面对可能因高温引发的病虫害高发态势,区农业农村局未雨绸缪,在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精准施策,调配农技力量,启用智能设备,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在关坝镇高标准农田里,一台不锈钢外壳的虫情测报灯静静矗立于田间,外表普通,却大有用处。
“这盏灯每天定时诱虫、识别、拍照上传,还能自动分析虫情变化趋势。”农艺师谷苗介绍,它通过4G网络接入智慧植保平台,实时传输数据,为精准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这款型号为YFCB-V的测报灯,搭载远红外识别、图像处理、自动运行等系统,可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进行全天候监测预警。农户杨昌建说:“就像请了个虫情‘侦察兵’,一有苗头马上提醒。”
如今,秋收已过,但丛林镇海孔村的稻田里依然忙碌。种粮大户陈建波正指挥工人装车、清理稻草,田埂上深深的履带印还没干。
“地里收完,还得盯着水分。”陈建波打开手机上的小程序,查看稻谷烘干曲线。“以前靠天晴晾晒,遇上回潮就心慌;现在烘到13%—14%,品质不打折,收购价也稳。”他指着场院边的设备笑着说:“今年高海拔晚熟,合作社晚上也排班收割,收完直接烘干、过筛入库,损耗少,收益高。”
一系列“省心”操作,其实从春天就开始了。那时虫情预警先一步传到手机,飞防统一组织;到成熟季,收割机、烘干设备一齐上阵,环环衔接,让稻田丰产又丰收。
在金桥镇青山村,另一种“机器声”从天而降。技术员操作无人机低空飞行,叶面阻控剂在雾流中均匀洒落。10分钟,60多亩稻田完成喷洒,药液被气流带入叶背和茎节,不留死角。“现在打药不用人背桶跑田头,还更省药。”农户老姚笑着说。
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植保无人机、小型播种机、大型整地机等相继投入生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生产中的作用,农业生产效率和播种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区持续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加强“智慧农业”示范建设,重点培育佳沃思生猪、猕猴桃、茶叶等优势产业,推进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关键环节的融合应用,促进农业从“会”生产向“慧”生产转变。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推广补贴农机具3200余台(套),高标准农田宜机化率达到100%。
关坝镇凉风村智慧渔业基地。(资料图)
3
电商赋能 土特产品坐上云端快车
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农货“进城”、消费“下乡”,已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关坝龙井”雪梨膏、“黑山翠剑”方竹笋、王家坝“金丝皇菊”……在万盛,越来越多的村民拿起手机,借助一方屏幕跨越地域限制,将家乡的土特产卖向全国各地。曾经的“乡货”摇身一变成为备受青睐的“香货”,浓浓的乡土情怀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万东镇五和村有种植黄花梨的传统,为激发乡村活力,村干部引导村民尝试直播带货,采用“党建引领+数字化+产业”模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这是我们五和的黄花梨,皮薄肉脆、汁多味甜……”前不久,万东镇五和村村民霍本迷化身“乡土推荐官”,对着镜头热情开启沉浸式直播,为本地土特产与全国消费者架起了一座“云桥梁”。
“直播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专门来买我家的梨。”霍本迷笑着说,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与坚持,他的直播账号已积累起稳定粉丝群,不仅黄花梨被提前预订,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而在过去,水果因地处偏远、好产品无人知晓,只能费力运到集市摆摊售卖,既耗时又卖不上好价钱。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他通过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大幅提升了农产品价值,“现在做电商直播,家里收入增加了不少,还能兼顾照顾家庭,生活更有保障了。”霍本迷感慨道。
针对农村地区人居分散,管理不便,信息化水平较低问题,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强化“智治”支撑,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坚持“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依托全区58个益农信息社开展四项服务,组织农民手机应用培训,让数字化贴近、方便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与火爆的直播电商相配套,为破解农村特色产品销售难的“最后一百米”问题,我区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销售与快递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销售和物流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还为他们拓宽了销售渠道,为我区农特产品进城搭上了“电商快车”。
截至目前,全区已有火锅底料、茶叶、猕猴桃等200余种产品实现线上销售,培育了“滴翠剑名”茶叶、“百花奥陶纪”蜂蜜、金桥镇“夜郎贡米”等28个知名品牌。数据显示,全区已有超过300名农民通过抖音、淘宝进行直播带货,累计销售额破亿元。培育1家年网销超1000万元的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孵化4家年网销超100万元的农村电商带头人,完成5个镇标准化电商直播间建设。
直播火了,物流通了,“农户+特色农产品+直播电商+仓储物流”的农村电商模式,正日益成为农村居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引擎,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鲜活的注脚。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未来,万盛将持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切实为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科技富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
记者 戴 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