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万盛,有雾,有文韵,也有烟火气。樱花温泉的水汽总是缠在屋檐下,一阵风过,热气像被吹散的白絮;小集市里的小摊子冒着香气,老人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年轻人端着咖啡走来走去,脚步轻慢。有人去博物馆看展,
冬天的万盛,有雾,有文韵,也有烟火气。
樱花温泉的水汽总是缠在屋檐下,一阵风过,热气像被吹散的白絮;小集市里的小摊子冒着香气,老人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年轻人端着咖啡走来走去,脚步轻慢。
有人去博物馆看展,说那里的煤矿老照片很有情怀感;有人在民宿院子里晾衣服,阳光一落,雾气成了光。
这座以清凉闻名的城市,正用另一种温度,轻轻留住人们的脚步。
“慢节奏”,打开冬季旅游新方式
11月的万盛,街道弥漫潮意。
刚到万盛的主城游客杨婷依拖着拉杆箱,盯着手机导航,正寻找她在社交媒体上收藏已久的那家小店。“导航总转圈,不知道是不是搬了。”她笑着说。街边的麻辣香味飘过来,让她更饿了。
杨婷依找的那家串串店,是她去年夏天来万盛避暑时偶然遇见的,“锅底香、菜新鲜,蘸料好吃得不行。”那一餐让她记住了万盛的味道。
孝子河畔,摄影爱好者祝桥正对着河面上的雾气和白鹭拍照。“顺光一点,雾会更软。”他把相机递给同伴,又朝河面看了一眼。“冬天的光线干净,雾像天然的滤镜。”
祝桥和伙伴也来自重庆主城,到万盛旅游的理由很直接。“车程就一个小时,方便。”他说。像祝桥这样的年轻人,假期不多,周末会选择周边区县来一场“Citywalk”放松身心。
在小城Citywalk并不需要路线图,也不必做太详细的攻略。他们随心所欲地走一走、吃一吃,再在民宿里休息放松。这种从日常中抽离出来的旅行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记者注意到,今年,像这样来万盛游玩的年轻游客明显增多。走访的多位游客几乎都给出了相似的回答:万盛是一座和“Citywalk”天然契合的城市。
万盛城区不大,孝子河、老铁路、老街相依相伴,步行即可轻松游览。街角的咖啡馆、口袋公园和骑行道,每一处都邀人驻足,随时享受片刻宁静。
对许多游客来说,万盛既熟悉又温馨,夏天来过避暑,冬天再来不必做复杂规划。而且,冬天的万盛,雾气低垂,灯光温暖,汤池热气腾腾;夜晚泡汤,白天慢行,身体与心情都能轻松放慢。
在多家民宿与手作店老板的口径里,“两晚以内的小住、先吃后住、白天Citywalk或者泡汤”正在悄然成为万盛冬天常见的行程。
“文化发热”,让冬天的万盛更有温度
街上阴雨连绵,博物馆里却暖意盎然。
陈玲抱着孩子站在“煤都圣火”展区前,看着那张井下作业的黑白照片,沉默了好一会儿。“我爸以前是矿工。”她轻声说,“小时候看他下井,总带着那盏灯。现在再看这些照片,还是觉得亲切。”
这是陈玲今年第二次来博物馆。她在黑山有避暑房,往年过了九月就回主城。可今年有了孩子,她决定留下来休产假。“夏天看山看水,冬天就在博物馆、老街走走,躲躲寒气,也能更了解这座城。”她笑着说。
博物馆里人不少。年轻人拿着手机拍展板,老人细细品味老照片。讲解员笑着说:“天冷嘛,大家都喜欢往屋里钻。冬天反倒比夏天热闹。”
走出博物馆,雾更浓了。孝子河畔的溱州文化园,这两年也热闹起来。仿唐式歇山顶、三重檐楼阁在雾气里若隐若现,园子里有画展,也有写生的人。“冬天来正好,不晒,还有点唐风古韵。”一位游客笑着说。
除了传统的文化地标,这两年,万盛偏小众的文化打卡地如雨后春笋,一个一个地冒了出来。比如东林街道新工区的文创街,就是文青爱上的“打卡地”。新工区文创街紧扣工矿文化主题,以整体工业风的设计理念,从街区入口形象墙到步行街上的花箱、座椅、垃圾箱等公共设施,都植入了矿工人物雕塑、煤车、铁轨等工矿文化元素,整条步行街充满了“工业风”。
“非遗生火”,让冬天更热闹
一把剪刀、几片棕叶,棕编艺人王先奎的手,一绕一穿,一只小鸟就在掌心“飞”了出来。“这活儿,看着慢,其实很暖和。”他抬头冲大家笑着说。
工作台旁挤着几个人,一个举着手机拍照,一个低头学样子。赵婷婷坐在最靠边的位置,撕着棕叶学编花篮,时不时抬头看王师傅的手法。“逛老街时看到这间工作室,没想到还能现学点非遗手艺。”她说。
每逢周末,王先奎工作室里总是笑声不断,多是游客路过顺脚进来的。王师傅也不嫌吵,边聊边教,手也不停。老街里,像这样的手作坊不少,剪纸、面塑、陶艺……一旦开门,家家门口都有人探头看。
这几年,万盛的非遗越发鲜活了。景区、城里、乡下,到处都有“非遗+旅游”“非遗+活动”的身影。一些传统手艺从展柜里走出来,成了游客旅途中的新体验。
在万盛最古老的苗族同胞聚集地更古苗湾,村民们正忙着准备一年一度的苗年节。等到十一月下旬,鼓一响,山里就该热闹起来了。往年一到苗年节,芦笙声、鼓声响彻山间,苗家姑娘穿着盛装跳起芦笙舞,银饰叮当作响,游客也围着火堆打拍子,热闹欢腾。
“以前觉得苗年是他们的节日,现在觉得也是大家的节日。”来自主城的游客李露回忆说,“蜡染、打糍粑都能自己尝试,好玩得很。”
青山湖畔的热闹,是另一番非遗风景。第七代“金桥吹打”传承人张秋霞带着民间艺术团在湖边排练,鼓点震得水面起了波纹。唢呐一响,游客停下脚步,细细聆听。“这唢呐声太有劲儿了。”游客张瑜说,“冬天听这个,比晒太阳还暖。”
冬天的热度,在温泉与山居之间
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樱花温泉的水面依旧氤氲着轻雾。泉水汩汩涌出,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盘旋,温泉池边的景象在一冷一热的交织中,显得格外迷人。
“这水真好,整个人都松了。”游客刘伟靠在池边,望着不远处的山影。池畔的樱花树还挂着几片叶子,被温暖的水汽轻轻蒸腾,色彩更加鲜亮。
温泉水从地下深处涌出,水温常年维持在四十多摄氏度,含有锶、硫、碘等多种矿物元素。对游客李澜来说,冬天泡温泉,在民宿院子里发呆,是最惬意的享受。她在朋友圈里写道:白天,山间的雾气轻轻散开,池水与热气交织,宛如自然为温泉编织的一层轻纱;夜晚,温泉的灯光温柔地洒在水面上,光影与池水交相辉映,整个世界都温柔了。
泡完温泉,很多人选择不急回程,而是住进山脚下的小民宿。
在南桐镇王家坝村,王小珊的小院隐在竹林里,屋后就是一条小溪。陶艺区里,孩子们捏着泥团,笑声脆生生地传出院门;院角的竹编桌上,几位游客一边学,一边聊天,编得笨拙,却兴致十足。“入冬后反而更忙了,”王小珊笑着说,“大家都想着来泡汤、歇歇。”
离这里半小时车程的黑山镇“柳杉间”民宿,则多了一份时光的故事感。老校舍改建的客房还保留着旧时的窗框和黑板,阳光从玻璃房照进来,像极了课间的午后。“早上被鸟声叫醒,像回到学生时代。”游客余静说。
沿着青山湖,好些新民宿依山而建,推窗便见碧水。有人在院子里泡茶,有人坐在躺椅上发呆,也有人干脆卷起裤脚下田挖点菜。“城市待久了,来这里住两天,做做农活、晒晒太阳,就够了。”游客陆真笑着说。
温泉的热气在升腾,山林的凉意在回荡。万盛的冬天,总有一些让人慢下来的理由。泡汤也好,栖山也罢,不过是让人从忙碌里抽身,重新听见自己的呼吸。
记者 叶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