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抖音上被‘种草’了这家牛肉面店,离工作的地方也不远,中午就约朋友一起来尝尝鲜。”在万盛工作多年的方梦洁,戏称自己是个被“种草”达人,看到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上在推荐新店、新商品,她就忍不住尝鲜。
“之前在抖音上被‘种草’了这家牛肉面店,离工作的地方也不远,中午就约朋友一起来尝尝鲜。”在万盛工作多年的方梦洁,戏称自己是个被“种草”达人,看到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上在推荐新店、新商品,她就忍不住尝鲜。
网络文化赋“种草”以新含义,它泛指“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其他人喜欢这个事物的过程”。当“种草”和日常消费结合,就塑造了一种新的消费形态,而眼下的年轻人似乎很待见“种草式”消费,不少网红店、网红产品也由此诞生。
朋友圈刚被“种草” 就忙着“打卡”消费
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看来,用餐不再是为了“果腹”,而是一种融合社交、娱乐、消遣的综合体验。于是,朋友圈里被大家多次推荐的火锅店、烧烤店、奶茶店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打卡”之地。
8月28日中午,在万盛大道的一家甜品店,陈女士和朋友点了一份热门甜品“斑斓芒果千层”和一杯“斑斓拿铁”。她们仔细地摆弄着手中的甜点,搭配奶油色系的墙面、实木桌椅、一束温柔的小花,拍下了一张张高颜值照片。“朋友圈好多人都在发这家店的照片,前几次来的时候,顾客比较多,照片都拍不好。为了有更好的体验感,这次专门挑了人少的时间来。”陈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这家高颜值甜品店在万盛人气颇高,自开业以来每天都能吸引年轻人光顾。该店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在筹备阶段,他就考虑到了年轻人的兴趣点、关注点,在装修风格以及产品设置上都偏向年轻化。“很多小哥哥小姐姐在社交平台刷到我们店后被‘种草’了,就会来尝鲜拍照。”王先生说。
为更全面地了解万盛年轻人的“种草式”消费,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有6人表示对本地热门消费场所或产品较有兴趣,4人则是非常有兴趣。而在所有热门消费中,有8人愿意为餐饮类买单,是占比最高的。
不过,年轻人“种草”的速度快,“拔草”的速度也很快。位于国能天街的一家自助火锅店曾因独特的菜品门庭若市,但店主陈先生表示该店辉煌不再,已经“过气”了。“开业第一年我们店也经常被推荐,每逢节假日必排队,如今开到了第二年,这样的情况就不多了。”陈先生说,各式餐饮店一家家开起来,大家对新店肯定更感兴趣,不少消费者就会换个地方‘打卡’。
“种草”偶尔也失望 谨慎消费避“踩雷”
近几年,在年轻人旺盛消费力的加持下,盲盒等潮玩强势走红。上周末,记者来到国能奥特莱斯二楼,见到一台盲盒机前挤满了人。
今年20岁的刘薇薇告诉记者,去年她在小红书、微博上总是刷到网友在晒盲盒,就被“种草”了,在自己的推荐下,好几位同事也被“种草”了盲盒,大家还建了一个群,专门交流各自的抽盲盒体验。但薇薇也表示:“抽盲盒一时爽,但抽到不喜欢的娃娃时,那种体验感真不好,就特别后悔花钱了。”
“95后”向青表示自己也曾因“种草笔记”踩雷。向青是旅游爱好者,每次旅行前都会搜一下目的地好吃、好玩的地方,依据就是网上的“种草笔记”。“多数情况下推荐的内容不错,但有很多笔记‘水分很大’。”向青坦言,比如极力推荐的餐厅其实菜品一般、价格高、服务差,分享的“打卡胜地”使用滤镜过度美化,真实景观与图片严重不符。
为什么“种草”消费日渐红火?“对消费者而言,既希望买到最好的产品,又想在购买时省时省力。可多数情况下,人们要买好东西就得‘货比三家’,纠结一番。”同时经营网店和实体店的苏玲玲表示,“种草”抓住了消费者心理,让消费者从原来的被动消费变成了体验消费。
记者 叶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