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便通过语言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而称呼便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语言。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从一个简单的称呼、几句普通的问候中便能窥见一斑。试想如果没有了称呼,人与人之间对话
当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便通过语言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而称呼便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语言。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从一个简单的称呼、几句普通的问候中便能窥见一斑。
试想如果没有了称呼,人与人之间对话交流是多么生硬。比如“您来一趟”“您拿一下”,如果没有称呼,听到这句话的人们怎会知道是让谁过来,让谁将东西拿走呢?在《中国人的称呼》一书中,作者以中国人的称呼为出发点,辐射式发散话题,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知识讲解循循善诱、幽默风趣,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开卷有益,眼界开阔”之感。
书中将称呼按照亲属关系、身份、性别、社会关系等进行了细分。称呼是有严格的规范,如母亲的弟弟应该叫舅舅,而不是叔叔;叔叔的妻子叫婶婶,而不是姑姑等等。按照中国人称呼的规矩,晚辈直呼长辈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同样在工作中,下级直呼上级姓名也不合适。小小的称呼涉及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地域差异等方方面面。
有的称呼文绉绉,例如:翘楚、泰斗,而有的称呼也紧跟时代,例如:小白、吃瓜群众、大咖等等。称呼里的学问也不少,在书中提到,有的称呼是千年不变的,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严谨细致,如:伯父是指父亲的哥哥,如果父亲有三位哥哥,那就要称为大伯、二伯、三伯。按照古人的称呼,兄弟大小排列为:伯、仲、叔、季。古人有时也会以此来起名,如孔子,他在家兄弟中排行老二,他的字是尼,因此人们称他为“仲尼”。父亲的大弟称为仲父;父亲的二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兄弟则称为季父,如《史记》中《项羽本纪》中有一句“其季父项梁”,说的就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名叫项梁。
称呼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小小的称呼,包含了大大的学问,一声得体的称呼透着礼数,诠释着文化,渗透进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特色。 □紫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