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曾经在战场上奏出战乐的国宝虎钮錞于再度“发声”,让已经消弭在历史车轮中的老鼓楼衙署再次威严矗立……近年来,重庆文博单位正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数字手段,让那些藏于博物馆中的文物再度“亮嗓”“展颜”。在当
让曾经在战场上奏出战乐的国宝虎钮錞于再度“发声”,让已经消弭在历史车轮中的老鼓楼衙署再次威严矗立……近年来,重庆文博单位正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数字手段,让那些藏于博物馆中的文物再度“亮嗓”“展颜”。
在当今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下,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博物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以创新的方式呈现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多家文博单位,让相关专家在讲述中重现了他们“复活”文物的全过程。
虎钮錞于“歌声”来自它的等比例复制品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还原的国宝——虎钮錞于的视频里,当这个数千年前的军乐器被敲响时,出乎所有人都预料它会发出两个声音——“咚”和“当”,两声之间余韵盘旋,别有肃穆之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用数字技术在虚拟世界里“复活”国宝虎钮錞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这是专家们通过考证史书后配的音,还是真正的錞于之声?
负责让虎钮錞于再次“亮嗓”的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学斌道出了真相——这既不是如今博物馆里的錞于之声,也不是模拟的声音,而是来自数千年前的錞于之音。
为何这样说?
彭学斌说,因为如今的虎钮錞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被时光腐蚀,“可以这样说,如今博物馆里人们看到的虎钮錞于,比数千年前起码轻了四分之一的重量。”
錞于的外形并没有残缺,为何重量会变小?
那是因为金属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与空气发生化学变化,一点点地“衰减”,“打个比方,就如同人的身高会随着我们的老去,一点点地变矮。”彭学斌说,这就意味着,敲响如今的錞于取到的声音是完全失真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
为了得到真实的錞于声音,三峡博物馆通过三维数据采集等数字化手段,开始等比例复制,并敲响了复制品的声音进行了录制。
这个声音就是虎钮錞于原本的响声吗?
略有不同,但差异极小。
为何?
彭学斌说,如今的制造工艺和数千年前早已不同,“古代的青铜是合金成分,它的合金比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如今我们只能采用全黄铜的方式进行复制,所以,金属成分的不同必将带来声音的差异,但这点差异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除了让虎钮錞于再度“发声”之外,三峡博物馆还在视频中,以4K高清的分辨率,忠实地还原了錞于上的精美纹饰。
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主任赵卓说,博物馆采用了微米级精度的三维扫描技术,对虎钮錞于进行结构建模,完整呈现它的特征细节、虎钮纹饰、承盘刻绘符号等,无限接近真实场景效果,打造超拟真体验。
同时,博物馆还采用了PBR(Physically-Based Rendering,基于物理的渲染过程)技术和全局动态光照功能,让虎钮錞于与其他模型都拥有了接近自然光照的质感。
“正是这些对细节的考究,共同‘复活’了数千年历史的虎钮錞于,让它从冷冰冰的文物本体中走了出来,重新拥有了生命感。”赵卓说。
16万余数字建模“复活”老鼓楼衙署遗址
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中,借助3D全息投影技术,专家们“复活”了宋元战争时期重庆城的指挥中心——老鼓楼衙署。
对考古专家们来说,复原不是想当然地“画画”,而是对历史的忠诚和敬畏。所以,为了如今的“复活”,考古专家们在遗址发掘之初,就必须得忠实地记录下现场一点一滴的现状。
现在,借助激光扫描、RTK测量等高科技手段,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发掘的遗址测量记录精度,已经可以达到毫米级。
数据有了,接下来就是电脑建模。
为了让“复活”忠实于历史,复原团队决定从一块榫卯开始,把老鼓楼衙署的原始建筑材料全部建模。
全部?是多少?
16万余个。尺寸全部和原建筑分毫不差。
这样的“吹毛求疵”,是为了让复原经得起来自不同专业的推敲。可以这样说,未来的历史学家完全能够使用这套建模,一比一地在现实中真正复原这座已经消失于时光长河中的古建筑。
▲借助3D全息投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复活”宋元战争时期重庆城的“指挥中心”。记者 李晟 摄
除了老鼓楼衙署遗址外,研究院还利用五面屏技术,将钓鱼城衙署全貌360度还原在了体验馆之中,在这个衙署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朱门黑瓦一应俱全。观众们甚至可以“走进”衙署之中,一间间参观衙署内主要建筑的内部风貌。
更让人惊奇的是,借助VR设备,研究院将冬笋坝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搬进”了体验馆之中。观众可以通过VR眼镜和传感设备,亲身体验模拟考古发掘。
数字赋能让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只重保护,不讲利用,文物只能“孤芳自赏”。在新时代新语境下,如何让大足石刻“活”起来,让精美的石刻会“说话”,是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以电影叙事方式,突出大足石刻的开创和历史演进过程;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采用实景拍摄和CG动画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坐在宽敞舒适的影院,头顶球幕上的千手观音等石窟造像近在咫尺。随着画面的推拉摇移,观众跟随画面进入大足石刻开凿的历史长卷。
▲游客正在大足石刻景区内观看“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效果太震撼了,像穿越到了那个年代!”“影片画面很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了石刻造像!”走出大足石刻数字影院之后,不少游客直呼震撼过瘾。
记者了解到,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建设的8K球幕影院和4K宽银幕影院都采用了先进的杜比全景声技术,尤其是8K高分辨率球幕,创造出包围感、临场感、环绕感更好的球幕空间,整个声音效果配合全景画面,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强烈震撼。两个影院的两部电影犹如一部作品的上、下两篇,全天放映,成为大足石刻游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大足石刻大力推动石刻艺术数字化,应用三维激光扫描、多基线近景摄影等数字技术为石刻“照相”,用3D复制工作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走入大众视野。大足石刻还以三维扫描获取的大足石刻三维模型为基础,对龛窟造型进行数字化展示,并通过VR、AR等技术手段,实现观众与虚拟石窟场景的交互体验,使石窟艺术获得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