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 鑫 通讯员 崔正芳入户村道平坦干净,池塘、溪水清澈见底,乡村农舍花香四溢,乡风民情淳朴厚实……盛夏时节,随意打卡万盛各个村落,弥漫的是诗意,流淌的是浓浓乡愁。如今,万盛各村落既有“颜值”,又有“
记者 戴 鑫 通讯员 崔正芳
入户村道平坦干净,池塘、溪水清澈见底,乡村农舍花香四溢,乡风民情淳朴厚实……盛夏时节,随意打卡万盛各个村落,弥漫的是诗意,流淌的是浓浓乡愁。
如今,万盛各村落既有“颜值”,又有“气质”。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整治的重点工作来抓,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建设,通过完善“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模式和培育充实的保洁队伍等措施,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全面治理,切实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全民共建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走进关坝镇凉风村,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区别于过去农村给人“脏乱差”的印象,这里家家户户门前都不见了泥路、杂物、圈舍、散养的家禽等,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水泥路及一片片绿荫。
“厨余垃圾沤肥处理,可回收物找个角落码放整齐,其他垃圾放到黑色垃圾桶……以前,村民经常乱堆、乱放垃圾。现在,大家都自觉把自家收集的垃圾按要求分类后,再分别倒入村口的垃圾桶里。”凉风村党委书记李明会说。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转变村民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是关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伊始,我区就全域发动,坚持镇村主体、全民动员,通过院坝会、媒体、活动阵地等平台,全方位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来。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家家户户自扫门前雪,党员、志愿者帮管他人瓦上霜,才能全面推动村庄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各村积极发挥基层治理网格化创新优势,组织村社干部、保洁员、党员义工队、义务宣传员入户讲解现场指导,收集群众对村内垃圾治理的意见建议,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提高垃圾治理水平,营造公众参与氛围,让群众成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力军。
同时,我区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线上通过网格微信群、村民大喇叭等宣传垃圾治理知识;线下通过设置宣传标语横幅,开展垃圾治理宣传,营造“垃圾治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此外,各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设置评奖激励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热情。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如今,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正悄然改变着群众的生活习惯,美丽万盛建设迈出新步伐。
精准施策 破解环境整治难点痛点
“青菜叶子、剩饭剩菜属于厨余垃圾,收集后倒入沤肥池中。纸板、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堆放整齐后等待上门回收。其他的垃圾倒在黑色垃圾桶里。”每天清晨、傍晚,丛林镇绿水村村民张登群都会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并将垃圾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标准分好类,倒进自家庭院的分类垃圾桶里。
据悉,绿水村每季度会评选“垃圾分类示范户、进步户”,并采用积分制为获表彰的村民积分,积分可在“爱心公益积分超市”兑换肥皂、毛巾、洗洁精等小礼品。
得益于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户、进步户”表彰活动,绿水村在垃圾分类方面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如今,众多村民和张登群一样,纷纷加入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垃圾分类在绿水村蔚然成风,俨然已成为村子里的“新时尚”。绿水村更是摘得了“重庆市垃圾分类示范村”“重庆市最美垃圾分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017年6月,万盛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如今,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工作已覆盖所有镇和行政村,我区已走出一条符合万盛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路子”。
截至目前,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工作已实现所有镇、行政村全覆盖。环境的持续改善,也让美丽乡村建设结出硕果——2023年,绿水村、凉风村、青山村获评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全区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3个。从垃圾分类的“小切口”,万盛正绘就乡村振兴的“大图景”。
从绿水村的点滴改变,到全区的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土地。它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面貌,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模式创新 激活长效治理内生动力
早上6点,青年镇板辽村村民文如群便起床,打扫房前屋后卫生,随后将垃圾分好类后倒进路边的垃圾桶。下午,保洁员利用垃圾收运车将桶中垃圾运至统一设置的垃圾箱,再由环卫公司集中转运至垃圾中转站,最后由垃圾压缩车统一运送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该村的卫生保洁工作委托了专业的市场化保洁公司管理运营,村“两委”、保洁公司、清洁员各司其职,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板辽村的这套机制是我区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一道剪影。近年来,我区瞄准乡村保洁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探索建立完善了“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清理长效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垃圾完成“户分类”后,在运输、处置等环节也是分开进行的。全区共建设沤肥池(点)5000余个,主要处理日常的厨余垃圾,餐厨垃圾统一运送至“綦江—南川—万盛”区域性餐厨垃圾处理中心进行沼气发电;同时建设可回收物回收站(点)75个,发动商户开展上门回收,方便村民变卖收集的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统一运送至关坝煤电化园区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利用处置,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我区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收运系统,合理布局农村现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设备,加大收运设施维护力度,保障收运体系常态化运行。
截至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与此同时,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切实提高改厕技术水平,累计改造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7724万户,改厕覆盖率达93.65%,农村问题厕所排查基本实现了清仓见底;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治理,垃圾分类先锋村建设39个。建成“四好农村路”1199.45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100%、通畅率100%,实现区域内公交全覆盖,基本形成城市公交与城乡公交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格局。
在实现村庄“净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村民庭院以及房前屋后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将“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进一步为村庄“塑形”。
如今的乡村,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